叶选宁往事:善于打交道 被指红二代之间粘合剂

中国新闻周刊

1994年,叶选宁对联赠李卫平,联出曾国藩:“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图|受访者提供

1994年,叶选宁对联赠李卫平,联出曾国藩:“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图|受访者提供

肝胆江湖中人

叶选宁喜欢热闹。

刘诗昆去广州看叶选宁时,他的家里总有朋友在。

家里放满了东西,到处堆着宣纸,有写过字的,也有空白的。叶选宁并不特意为了迎客而收拾。到了饭点,他招呼大家吃饭,平时吃什么那天也吃什么,并不会为了朋友多加几个大菜。

脱下军装之后,身边人几乎没见过他穿西装。他常穿一件贴着俩大口袋的宽松大衣裳。最正式的衣服,也不过是一身中式褂子。平时见客,总是十分随意。

他任凯利公司一把手时,常去香港。他不喜住酒店,有时住弟弟家,有时就由下属给他租一间房子住着。

每到晚上,他喜欢有一帮人陪着自己聊天、喝酒。有的时候,还会去唱最时兴的卡拉OK。

苏承德说,叶选宁嗓子好,纯靠天然发声,唱姜育恒的那首《小丑》特别传神,不过他唱得最好的还是俄语歌曲,比如《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俄专”念过书的他,俄语流利,不需要看字幕就能把曲子原汁原味地唱下来。

他似乎有语言天赋,俄语、英语都不错,国内的方言学什么像什么。

他从小并不长在广东,但能说地道的粤语。后来,他走南闯北,和某个地区的人接触,一阵子过后,就能模仿对方的口音,与之交流。

他打小练书法,右手受伤十年之后,开始用左手练习。后来,他喜欢上草书,也喜欢隶书。写字见到好的、喜欢的,他都要抄写百遍以上,无论工作多繁重,每天都坚持。他的书法常落款为“雁洋叶三”。叶剑英是梅州雁洋人,叶选宁在叶家6个子女中排行第三。

在黄永玉的印象中,叶选宁精研书法的严谨,像个潜心修行的和尚。“我们天各一方,有时夜半醒来,想到叶三此刻正在练字,登时眼前一个胖子灯下狂书的画面,十分好笑。”

苏承德说,叶选宁并不像一些书法家,写字前沐浴焚香。家里来客人时,他常常抽着雪茄,聊着天,笔下不停。对方低头一看,一幅作品已经写就。叶选宁喜欢诗词,他写字的时候,不需要对着诗词原著抄录,都是刻在脑海里的句子,从笔下奔涌而出。

一次饭局上,叶选宁指了指苏承德,对其他人说:“你们聊你们的,我们文化人聊我们的。”苏承德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和叶选宁性情相投。

朋友劝叶选宁开书法展,他拒绝了多次。2014年总算开了,把展览名字定为“习字展”,又出了一册《叶选宁习字集》。他说,60岁正是自己感觉有些心得的时候,73岁大病一场,鬼门关上一游,视力日差,腰腿也渐力不从心,字又写不出来了,又要从头来过。“出一本‘习字’,办个展,算是交份作业,拿出来请大家批评。”

刘诗昆说他早年说话直率,偶尔会讽刺别人。不过朋友都知道他本性如此,并没有恶意,开的玩笑过重了,也不会和他计较。这两年,他平和了不少。

不过,在李卫平眼里,叶选宁多年来没什么变化,尤其是,“爱哭”。

走在路上,看到小女孩拉琴卖艺,叶选宁就坐下看着,回头问李卫平,带钱了没有,给她一百块。末了,俩人走了,叶选宁一步三回头,拿着手绢擦眼泪。

李卫平说,叶选宁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只喜欢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今年3月底,叶选宁给张延忠去电,想见她。

自叶选宁退了之后,他们通常靠电话、邮件联络。有时,张延忠、王兴夫妇会去广州、珠海看他;有时,他们会相约一个地方,大家都赶到那里汇合。这两年,叶选宁的身体欠佳,会面也少了。

张延忠赶到广州的中山医院。叶选宁已是肺癌晚期,十分痛苦,但仍问老朋友们的现状,尤其又问她:“你有没有缺口?”

张延忠立刻就懂了。王兴因病住院,他们二人没有其他收入,全靠工资,叶选宁怕他们的工资不够花。

苏承德说,叶选宁“有名士气派,有侠肝义胆。”

李卫平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上世纪90年代,叶选宁去成都种牙,平时闲着没事,去了杜甫草堂。门口有个小伙子在卖字、刻章,叶选宁常去看,品评一番。后来,他和小伙子成了朋友。

他请小伙子给他刻了一个闲章,一直保存着。上书四个字,是他自己选定的:闲云野鹤。

[责任编辑:陈健]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