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的微博上挂着“联合国难民署中国亲善大使”的头衔。“这是一个高大上的标签,还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这个问题触动了姚晨,她的语气透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落寞,“它并没有如你所说的高大上,接触这个领域才知道它的推进如此困难。”
自从2010年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以来,姚晨每年都会自费探访一次难民,并在微博上发布各种见闻和感悟,“有人说我高调、显摆,但在这一点上,我就是要责无旁贷地高调,要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难民问题。默默无闻就等于失职。”
最近一次是2015年12月,姚晨一行6人探访巴基斯坦的难民。从下飞机,一路都能看到端着枪的武装人员,整个探访过程心一直提到了嗓子眼。即便上厕所,也是在AK47的陪伴之下。坐在去往难民营的防弹车上,她一直处于发呆的状态,脑中不断在演练着,万一遭遇恐怖袭击,该如何一步步地行动,“我不能慌,我得自救,然后救别人。”
姚晨就这样以自己的方式成就了“国际姚”。2014年她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被世界著名的倍耐力年历选为2016年的封面人物;同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等明星一起,获颁2016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水晶奖。
拍摄倍耐力年历时,摄影师安妮·莱博维兹定下这一年的主题是“全世界最有力量的女性”,入选的还有好莱坞女制片人凯瑟琳·肯尼迪、艺术家小野洋子等。莱博维兹对姚晨说:“谢谢你能来,你比想象中更伟大。”姚晨从未想象过,自己担得上“伟大”这个词。年历盛大的发布会上,当她的宣传短片在全世界记者面前放映时,她的经纪人早已激动地泪流满面。姚晨起初没什么反应,当看着共同当选的其他女性的杰出事迹,她才真的为自己骄傲起来。她说自己的反射弧,总是要比别人更长一些。
我们不敢正视自己的欲望
《环球人物》:你近年的作品中有一类角色,似乎都在反映着当代都市女性的困境,是否有意为之?
姚晨:作为演员来说,是不会去这样分类的,只会去考虑是否能与角色深度对话。
《环球人物》:有你比较满意的角色吗?
姚晨:这两年我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角色是《离婚律师》中的罗鹂。演这个戏的时候,我觉得为什么现代女性就应该是温良恭俭让,明明在这个时代,她们身上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我希望人物身上有一些毛边,看起来有一些质感。比如说,她挺爱钱的,她打官司会从自己角度去思考,有点小自私。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大活人。
在我们的影视剧里头,不太敢正视自己的欲望。看看那些美剧,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捕捉都已到了什么程度了。比如我刚看完新一季的《国土安全》,每一个人都那么真实,那么锋利。
《环球人物》:10年中自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姚晨:这10年,成长的最大收获就是让我学会多角度地看事情,也变得更加从容了。好像现在不会为了一件事情而特别高兴,也不会因为一件糟糕的事情而特别沮丧。可能还是上了岁数,老了(笑)。
《环球人物》:是看事情多了,也懂得了辩证法。
姚晨:对,辩证法,凡事都有它的多面性。我觉得微博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
《环球人物》:这10年影视业飞速发展,身处其中,哪些现象让你感到兴奋,哪些令你担忧?
姚晨:这10年,中国影视产业飞速发展,影视作品多元化了,满足了观众的口味和需求。但是,跑得太快了,难免有些风景就看不清楚了。很多圈外人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潜力,一大批的圈外资本就涌进来了。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有时候,资本成了主导。可能我确实不太懂做生意的事情,但在我的观念里,电影始终是一门艺术。如果艺术完全对资本妥协就变得很可怕了。
《环球人物》:你觉得如今中国最缺什么样的电影?
姚晨:有时候对艺术片容易盲目崇拜,但要做好一部真正优质的商业片真的很难。比如“007”系列,詹姆斯·邦德既是一个英雄人物,又有自己的很多弱点,这样的银幕形象在中国电影中就很少。
如今,全国银幕数蓬勃增长,看电影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但电影市场消费的能力,不等于电影文化的竞争力。那些飙升的数字不能说明一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环球人物周刊 十周年特辑《用人物记录时代 十年十人》2016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