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质量体系
坚持科技兴茶
如果说实现绿色生态种植是茶企立足的固本之举,那么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就是茶企发展的长久之策。
茶企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兴茶”。茶既属于农业,也属于食品行业,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为此,三和茶业要求,从“基地建设—茶园管理—原料进厂—精选加工—包装—产品出厂”的整个过程都要在标准要求下进行作业。
为了提高生产力及生产效率,三和茶业还在其芹草洋庄园配套了现代茶业标准化加工体系的清洁化、智能化生产线,大大领先于同业水平。在茶基地管理中,积极导入农业部质量可追溯管理模式,推动基地的“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和“出口食品基地备案”建设,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卫生质量安全。在精加工环节推行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保障下的标准化生产和品质管控。
以茶叶品质管理创造高附加值。三和仅选择每年质量最佳的春秋两季采摘的铁观音茶青,依靠近300名专业制茶师和6位国家高级评茶师,通过7个生产环节、28个全程质量控制点,制作调配出标准统一而又各具风格的三和铁观音茶品。这些产品如同法国高端葡萄酒的AOC认证一样,全都通过世界通行的“GI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三和茶业的努力和付出并没有白费。2011年起,三和产品先后被授予“福建省名牌产品”和“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带动农民增收
夯实产业基础
茶叶是安溪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为增加农民收入、与企业共同发展,三和采取了“村企合作,以企带村,带动茶农增收,强化源头品质”的举措。
以企业发展带动茶农增收创富。安溪是个产茶大县,全县112万人口,90多万人生计与茶业相关,这是安溪茶产业发展的深厚土壤,也是安溪茶企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只有茶农富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才会留在茶园里,认真管护茶园并努力研究做好茶。三和目前在安溪拥有3万多亩茶山,茶园的管护和茶叶的采摘制作都需要大量的有经验的劳动力。三和从5000亩茶山起步之时,就有意识地逐步与安溪县多个乡镇的村形成了“村企合作,以企带村”的互帮机制,坚持传统与现代并举,既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又提高了茶农的制茶积极性。
以企业责任促进和谐共赢发展。三和在发展过程中投入资金修建茶园所在村的基础设施,方便茶农生产和生活。同时,三和还注重茶园的生态保护,适当地退茶还林,通过茶园的建设带动茶山景观美化,推动茶园观光增加茶农的农闲收入。另外还为安溪茶学院建设捐资1200万元,投资2亿元捐建安溪茶文化广场项目,为茶乡人民提供休闲场所。
三和2008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这更加坚定了三和根植茶乡土壤、夯实产业根基以求茶产业大发展的坚定思路。带动茶农致富、参与社会公益是三和现在和未来不断践行的社会事业。
强化品牌突围
谱写茶路新篇
创立以来,三和就明确了自身的发展定位,不仅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品牌发展之路,更在世界范围内以茶为平台,发挥茶的文化承载效应,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2012年10月,以推广“斗茶”和“工夫茶体验”为主题的“三和中国工夫茶道世界巡礼”的首站活动在澳门正式启动。一个月后,“三和中国工夫茶道世界巡礼”欧洲站活动于第十届中欧论坛期间相继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市和意大利名城博洛尼亚市成功举办。基于推广中国茶的独特形式和不懈的努力,三和茶业在中欧论坛被授予“中欧文化交流大使”的荣誉称号。
2013年9月,在“安溪铁观音·美丽中国行”暨“三和中国工夫茶道世界巡礼”辽宁阜新站活动中,三和茶业发出了把“复兴中国茶”作为“茶人中国梦”的倡议,实现了三和茶业品牌与中国梦的成功嫁接,赋予了中国茶文化新的内涵。
2013年11月,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举办的第四届博斯普鲁斯海峡峰会上,“三和中国工夫茶道世界巡礼”伊斯坦布尔站活动成为该次峰会上的唯一中国元素。
2014年2月23日,由中欧论坛发起的首个“中欧文化沙龙”落户福州温泉宾馆三和工夫茶道馆。
三和的发展之路,凸显着一个茶品牌的绿色崛起,预示着未来日益美好的前景,一个中国茶品牌将屹立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