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龙入海
偏狭紧凑的区位局限唐朝中期,泉州沿海一带出现陆地,开始建城、拓城,逐渐形成后来的“东西双古塔,南北一条街”,街北端有一座谯楼的整体布局,随后是大寺院建筑群和住宅区位选择。自唐以来,泉州城址及整体布局一直没有大的变化。
泉州自然条件优越,适于人居,中原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先于其他沿海城市得到开发。但是,由于晋江没有珠江的广大,泉州湾也没有广州湾那样的纵深,泉州只能按照自身规律去发展,后劲不足,一定时期又落后于其他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让位于广州。偏于一隅,空间狭小,使泉州不具备特大城市的自然环境;水口交固不足,有呼应而欠关锁,缺乏捍门等极贵之砂,以及东南散漫无险可据,均使泉州难为王城。
当然,地理区位上的局限,不妨碍泉州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地方性、国际化城市。
二、“鲤”城风水历史与机遇
“鲤”城由来及风水意义
经历唐、宋、元三个朝代,公元十四世纪时,泉州城郭由“子城”、“罗城”、“翼城”扩充成形似鲤鱼的城市。
泉州地区有一则地形俗谚,叫做:“南安一只蟹,永春一条篾,德化一块碟。”永春、德化的描述与地形、地方特产相关,不述。南安濒海,道路四通八达,是一只多足的“螃蟹”。从风水上看,泉州相邻的南安,确实是一只蟹,蟹形十足。至于有人说“泉州一只蟹”,则不是那么回事。
从整个城市轮廓看,泉州城确实状如鲤鱼。民间传说,泉州某邻县是网状,有碍鲤鱼生存。为此,唐咸通元年(860)建木构镇国塔,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建木构仁寿塔,后改砖塔,宋绍定元年(1228)建东、西两大石塔, 以祈破网穴保“鲤鱼”城。围绕鲤鱼宜忌布局城市建设,成为泉州的一种文化传承。
特定的山水区位压缩了泉州城市的空间。把泉州城冠以鲤城的名义,表达了泉州人民强烈的生存竞争意识和趋吉避凶愿望。但风水不是迷信,风水不只是愿望,地图上人为的“鲤鱼”形状,我个人以为,对于泉州来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象征,没有风水的实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