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桐源居士2010年12月11日在福建泉州闽台缘博物馆所作“中国百年风水与泉州人文地理”学术报告中的一部分,从人文地理风水上分析泉州港兴衰,认为本世纪中叶泉州将面临一次重要的转型机会。现摘要发表,以飨读者,并以此就教于泉州人文地理研究学者。
一、泉州风水优势与局限
磅礴婉约的山水形局武夷山是泉州的祖山,位于闽、赣两省之间,山脉呈北北东走向,长约540公里,北与仙霞岭相接,南与九连山相连,福建段地势平均在海拔一千米以上。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是福建省内第二高峰,因处在福建中部的德化县,有“闽中屋脊”之称,是泉州的少祖山。
巍峨的武夷山脉是泉州强大的靠山,戴云山是武夷山脉的东南中继和向海驿站,深刻影响闽江以南、晋江东南流域的福清、莆田、泉州等地区。
泉州地形图
武夷山、戴云山气势不凡,呈阶梯状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受此影响,泉州境内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地势北高南低。至泉州城北,山脉变得明丽婉约。大、小阳山一起一伏,清源山扇形展布,经桃花山没入泉州湾。晋江弯曲流淌,紫帽山隔江相望。
尤为难得的是,靠山的泉州,水资源丰富,河流以戴云山为中心,呈叶脉状向四周分布,分属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溪流多达35条。海岸线曲折蜿蜓,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14个港口。山的磅礴,水的灵秀,泉州兼而有之。
山环水抱的滨海优势泉州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民族英雄郑成功、抗倭名将俞大猷、清朝重臣洪承畴,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名将施琅在双阳镇东北选择了自己的墓地。
泉州北部带状分布的大、小阳山、清源山、桃花山,是一条明显的龙脉。这条戴云山余脉,与晋江相互作用,成为戴云山东南的最后尽结。
即使是戴云山的余脉,泉州沿海的火山岩给人的印象还是那样深刻。没有风水上的跌断过峡和重起,就没有龙脉结作的可能,临海的泉州同样如此。连绵不断的大小阳山、清源山,是鲜明的脱卸过峡,而且是近距离的重起。
大、小阳山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水为泉州增添了无比重要的分数。晋江中上游分东、西两溪,东溪至梅山有罗溪加入,两溪在双溪口汇流。泉州东面,有独流入海的洛阳江,与南行的清源山主龙脉相依相傍,绕行左翼。得双水夹送裹带的龙脉,于是在晋江、洛阳江即将汇流入海之际,终止了南下的步伐,开始分枝布叶,形成屏帐之势,聚结于山南水北地区,为泉州城。西南,紫帽山作为翔舞的朱雀应山热情地迎接着来自东北的父母山。
紫帽山
入海江流晋江、洛阳江,缔结了泉州历史上的“东方第一大港”。清源山、紫帽山,晋江、洛阳江,组成泉州风水的主要元素。阳山纵贯,清源展布,靠山面海,山水大会,奠定泉州百年不败,千年富庶的风水基础。奔龙入海,双江环抱,阴阳和谐,成为泉州最重要的风水特色。江海同拍,东北、西南对应,同时拥有南北向的大小阳山与艮、坤有情相顾的清源山、紫帽山,更使泉州风水得天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