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恩贡生梅峰书院山长陈佩韦:一代名士一生清高

今日泉州网

清末恩贡生陈佩韦曾任梅峰书院山长。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进贡嘛,很容易理解的)。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神童弃考

有“神童”之称的陈佩韦才思敏捷,过目成诵,入学仅一年,就精通作文、写诗及撰联。不到十六岁,就补为弟子员。然而,这位神童却因为家境困难,十多岁还无法入学。偶然,其父亲陈佑汀的一位朋友发现小佩韦聪明颖悟,这才资助他入塾。十八岁那年,陈佩韦辛辛苦苦步行到福州,打算参加乡试,不料却发现许多考生在贿赂监考官。于是,他在考前一天愤然离开,返回永春

“愿立身行道,扬名后世。”回乡的陈佩韦恰逢时任学使徐树铭,徐为其才学所动,倾听他谈志向。

“你志向大而学识少,再读十年书,此言方宜,今言为早。”徐树铭赞赏其抱负,回到朝里,即把此事向考试院报告。后来,有学使再到福建,他特别交代:“福建永春门生、狂士陈佩韦,你要勉励他寒窗苦读十年,然后到京师见我。”陈佩韦大受感动,励志攻读,决心不负所望。他将故居命名“笔耕堂”,设塾收徒,既维持家计,又买大量经史书籍。经过十年,他精读经史,长于诗文,希望仕途进取。

不料就在此时,年仅三岁的聪慧长子梦兰夭折。陈佩韦悲痛欲绝,自此再不赴乡试。直到光绪五年(1879年),他才得“恩进士”头衔,为候选教谕,但他一生未曾当官,只是在家乡供教职。

虽一介布衣,却不因此而埋没他熠熠生辉的才能。

诗书两工

陈佩韦喜欢写诗,有集《韵兰诗选》。其风格近杜甫,且推崇明朝前七子何景明、李梦阳,赞同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虚浮的“台阁体”,诗作常抚时感事,不满弊政。他的好朋友郑尚志工诗善饮,有古侠士风度。郑尚志去世时,陈佩韦悲痛作挽联:

开口便骂人,自负奇才空一世;

衔杯随易箦,这回长醉到千秋。

时人评说:“非尚志不足以当此,非佩韦不足以作此。”

陈佩韦善书法,师欧阳询、苏轼。“行楷书用笔丰腴跌宕,骨力苍劲健朗,有天然之趣。”郑翘松版《永春县志》如此评说。

他与时任永春州同吴佐熙往来最密,经常研讨书法。时人登门求字如流。他去世后,遗墨更被视为至宝。他把自己的对联和书法艺术结合起来,至今海内外犹津津乐道。他曾多次到过南洋,为旅居海外的华侨书写商号招牌,庐舍对联。至今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闽人聚居的地方,还留下不少墨迹。

如今在永春及邻近各地还可见其所撰之楹联,如城隍庙之“入庙祈求神降福,请君自己手摸心”、五里街镇仰贤村山美林氏祖厝之“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南安诗山书院东轩之“欣看石室来多士,幸傍宫墙近圣人”。

“陈佩韦用润笔收入修了书房‘寸草堂’(后改名‘春草堂’),可惜,1958年平整土地时被拆掉了。”与陈佩韦的后辈有师生缘的老文化工作者陈诗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