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内的西塔建筑雕刻。
中国第一座跨海湾平梁式大桥——洛阳桥。
民营企业撑起 泉州大好河山
30多年来,被誉为“民办特区”的泉州,民营经济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经济总量连续16年居福建首位。随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如今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紧密的泉州民企,正驾驭着崭新的开放风帆,在“一带一路”建设浪潮中大步向前。
民营企业走向世界
提及泉州民营企业也许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说起安溪的茶叶、德化的瓷器、石狮的时装、晋安的鞋服、南安的家电,惠安的石雕,却不知者甚少。俗话说“十分天下有其九”,泉州的民营企业早已走出国门,形成品牌和区域经济特色。泉州市发改委综合科副主任科员李程自豪地表示,一个村子10多家上市公司在泉州并不是神话,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鞋服制造、装备机械等领域,泉州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自“海丝”新战略提出以来,南安已有528家类似的石材企业踏上了开拓丝路沿线国家市场的征程,一大批过剩产能重新得到释放。不少石材龙头企业在求发展过程中,主动谋变,将石材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港口经济持续发力
泉州民营经济几乎涵盖了第二、第三产业所有行业,无论是企业数量、工业产值,还是就业人数均占全市九成左右,提供全市70%以上的乡镇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配合民营经济的对外贸易往来,泉州港至2013年底,已建成投产码头泊位86个,年吞吐量为10006.2万吨,基本形成以泉州湾为中心港区、大中小码头泊位优势互补、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港口体系。
泉州港现已开通航线130多条,其中外贸航线30多条,成为福建省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的重要基地,建材、陶瓷、鞋帽、服装、食盐的内外贸出口基地,石油、钢材、煤炭、白糖、化肥、石料等进口物资的重要集疏运中心,内贸集装箱运输综合实力稳居福建省首位,成为全国内贸集装箱运输五大港口之一。
立足古城资源 创新旅游经济
近年来,泉州结合实际,将旅游发展重点放在加强海丝项目招商和推动海丝项目提升两个方面。
泉州投资340.92亿元,筛选了25个以海丝文化为核心,涵盖闽南文化、茶文化、瓷文化等多元文化在内的重点旅游招商项目推出。分别投入265.28亿元和406.68亿元,将泉州法石历史文化街区及百崎伊斯兰民俗旅游小镇等近10个文化旅游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旅游招商项目。
如今的泉州,草根新兴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业态正悄然兴起,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立足于古城文化资源,泉州推动旅游项目改造升级,以“历史为脉、文化为核、古城为景、旅游为桥”,进行特色街区转型提升,并着力加强文化项目旅游功能化建设,打造国家星级景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安溪以茶产业为龙头,构建出茶叶培育和茶工业旅游示范点;德化挖掘陶瓷旅游价值,涌现出一批集特色化工艺品购买和制作体验的工业旅游示范点;惠安依托雕艺文化和惠女民俗,提炼渔村风情……泉州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民营经济区正在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特派记者李晶晶)
记者手记
历史文化名城 发出现代心声
第一次来到泉州,就被这里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震撼。这座古时有着400多年辉煌的城市一度因闭关而没落,如今行走其间,千古遗风依然会在不经意间闪现,既古朴清雅又精致婉约,既内敛深沉又舒展奔放。
行走在城市中间,惊讶于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大名鼎鼎的“刺桐港”,海运贸易延伸到万里之外;惊讶于这里曾有100多个宗教和谐共生,共同繁衍出精彩纷呈的包容性文化;惊讶于这里精工巧制的古建筑,即使经历千年风雨,依然能让人遥想出盛世风貌;惊讶于这里民营企业家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撑起家乡富强的风帆……
泉州,算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位上的相对劣势让它在改革进程中常遇尴尬,便是如此,这座城市依旧以朝气蓬勃的姿态,创造了一次次机遇,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努力走在改革开放和迅猛发展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