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莱年内合办海丝展览 友好往来千年绵延

泉州晚报

1990年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泉州》中收录的“文莱泉州宋墓”图片。 (灿芬 摄)

泉州晚报讯(本报特派记者孙灿芬)位于太平洋上的岛国文莱,古称“渤泥国”,早在1000多年前就与泉州有着密切的海上交通贸易联系。这样的海丝情缘将在今年进一步加深。“新世纪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记者团在2日对中国驻文莱大使馆负责人采访中获悉,年内,由大使馆牵头组织,泉州将与文莱博物馆联合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览。

泉州海交馆参与联合展览

在当天的采访中,中国驻文莱大使馆临时代办房新文介绍,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北邻南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文莱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上,郑和船队就曾两次到过文莱。如今,文莱独有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以及在“东盟东部增长区”次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其将成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

“自上世纪90年代正式建交以来,中文两国友好关系稳步发展,特别是在去年实现了高层互访。”房新文说,今年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两国的人文交流也进入了活跃期。近期,文方将派团参加南京青奥会,中文两国博物馆也将共同举办“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览。

“中方参与联合展览的博物馆,是泉州海交馆。”在记者追问下,房新文透露,当时,驻文大使馆将举办联合展览的设想提出后,文化部立即建议中方参与博物馆为泉州海交馆,理由正是因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这一消息随后得到了泉州海交馆馆长丁毓玲的确认。据悉,本周,泉州海交馆的“先遣队”将启程前往文莱,与驻文大使馆以及文莱博物馆商定举办时间、展品等具体事项。

文莱华人多从闽地迁居

根据史书,文莱与我国渊源深厚。在郑和两度造访后,明永乐六年(1408年),渤泥国王那箬加那乃携王后、子女及陪臣等150余人远涉重洋,回访中国。而后那箬加那乃病逝于南京,按其遗嘱“体魄托葬中华”,明成祖朱棣以王礼将他安葬于南京。也因此,南京与斯里巴加湾市已结成友好城市。

文莱与泉州的联系更可追溯到明朝以前数百年。6世纪到9世纪中期,泉州港就与包括渤泥在内的加里曼半岛诸国广泛发生贸易关系。到了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渤泥国派遣使节来中国贡方物,其使者要求从泉州乘海舶归国。在当时,外国使节的往来,一般须经由已设市舶司的广、杭、明三港口进出。而渤泥使者之请,得到朝廷的批准,却是例外。这也是泉州与南海地区贸易地位日显重要使然。

1972年时,德国考古学家傅吾康在文莱发现了一块宋代(1264年)碑刻,碑刻上文字为“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景定甲子应甲立”,被史学界称之为“文莱泉州宋墓”。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还曾与一路探究到泉州的文莱历史学家贾米尔进行过学术论证与探讨,再次充分证明了文莱与泉州早在700多年前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有着紧密的经贸和人员往来。不过因为在文时间有限以及墓碑地点信息未有过披露,尽管记者多方寻访该碑,并求助当地博物馆和文中友好协会,仍遗憾未果。

值得一提的是,文莱现有40多万人口中,华人占10%,多从闽地迁居,尤以曾为泉州所辖的大小金门为最。如今,经过了在当地两三代的繁衍,这些金门乡亲后裔大部分认同自己身上流着泉州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