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狮商会会长施碧溪:勇闯上海滩

泉州商报

财富故事

从石狮创业成功,到上海二次创业;从纯粹的金属加工行业,到成立研发室进行电子产品外观设计,发展成精密金各类材质金属外观件的设计、研发及制造一体化供应商;施碧溪用时20多年,将一家小代工厂,发展到拥有多家子公司的集团企业。在施碧溪看来,企业唯有不断围绕市场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因为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思考前行

施碧溪,出生在石狮永宁镇。永宁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卫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历来为闽南重要港口及海防前线,人多地少是普遍现象。施碧溪有六个兄弟姐妹,其排行老二,一家人都是依靠父亲微薄薪水及海外亲戚的资助维持生活。

面对家庭并不宽裕的生活状况,施碧溪自发地分担家庭重任,读小学时便贩卖一些小零食、对联等赚取一点费用,帮忙添补家用。1976年,在初中未毕业时,爱好修理器械的施碧溪,就随从修理师傅,学习修理拖拉机等农用机械。

不安于现状的施碧溪,在修理机械的过程中,对金属加工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个世纪80年代,石狮赶上迅猛发展的节奏,镇办工厂、村办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施碧溪放弃维修工作,创办了华联工艺厂,以家庭作坊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服装鞋帽小饰品等,生意红火,业绩不俗,在当地引起轰动。

此次创业,让施碧溪快速地融入社会,更深入地接触社会,了解市场需求,洞悉人们的消费倾向,感受到企业如果能够推出引领市场方向的产品,就会得到市场丰厚的回报。

随着企业不断壮大发展,施碧溪不再满足家庭作坊式的运营模式,开始进行企业管理体制创新,于1992年在石狮创立福建通达五金有限公司,即奥捷集团的前身。凭借多年来的创业打拼,施碧溪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广阔的人脉资源,抢占先机、推动公司快速发展,特别是在1992年至2002年,通达在福建的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福建市场已经成型,而公司要扩大规模,必须走出去。究竟是南下广东,还是北上上海?施碧溪对两地市场进行了深入比较,深思熟虑后,选择了市场相对规范、人才资源充足、拥有国际都市地位的上海。

创新拓展

2002年,施碧溪只身一人到上海,创立奥捷,将通达在福建的发展模式复制到上海。在一年的实践中,施碧溪发现此路走不通。

上海作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市场定位必须与国际接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企业在金属加工业中缺乏竞争力,日本与台湾的电子产品几乎充斥了整个中国市场。再者,电子消费类金属外观件制造相对一般的金属加工,技术要求更高,也要求更美观的外在设计。要在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瓜分一块蛋糕,取得发展,无异于难以登天。何况,奥捷不具备通达在福建的规模,在根深蒂固的外资企业、台资企业面前显然不具备竞争力。

奥捷,该何去何从?施碧溪深入分析后,2003年做出了一个极富魄力的决定:将现存订单逐渐停产,更新设备,加大投入,引进人才,向电子消费类金属外观件制造前进。此举意味着,奥捷对市场和产品进行了重新定位。

在较短时间内重新定位和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源于施碧溪一直以来身体力行地走在市场一线,敏锐地捕捉到电子消费类的金属外观制造未来潜力无限。

定位容易,转型困难,拓展更难。施碧溪决定以创新突破传统——在材质和工艺方面,超越传统;以创新拓展渠道——在客户沟通和开拓上,主动、坚持与客户共同研发,将品牌的价值融入产品中,为品牌商创造价值,“让品牌商更赚钱”,提升与品牌商的粘合度和信任度。同时,“让消费者更省钱”,即消费者用同样的价钱,买到品质更优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