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只非洲大蜗牛”入侵“泉州 夜晚惊现承天巷

东南网

谢先生提供的照片中,数只非洲大蜗牛出现在废墟中

福寿螺(资料图)

小龙虾(资料图)

红火蚁(资料图)

非洲大蜗牛“入侵”福州市区 警惕传播疾病

拳头大小的蜗牛,惊现福州街头。市民曹女士在铜盘路附近,看见一只“巨型蜗牛”。好奇的曹女士拍下大蜗牛的照片反映。 【详细】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7月4日讯 近日,非洲大蜗牛惊现福州街头的事,在网上热传,尤其关于“这种蜗牛破坏力很强,会危害500多种作物,甚至连水泥都能吃,还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千万别摸,更不能吃”的描述,让不少网友心惊。

昨天,泉州市民谢先生就很担心地拨打说,这种非洲大蜗牛也“入侵”泉州市区,最近每天晚上9点左右,市区承天巷里就会大量出现,最多时达30多只。有专家建议,这类蜗牛大多生长在卫生脏乱的环境中,存在大量寄生虫,最好不要食用。

不过,果壳网的网友经多方论证得出结论称,非洲大蜗牛的危害主要是对植物的破坏,它没夸张到能吃水泥的程度。“它与蛇、虾蟹、三文鱼等动物一样,在养殖、生长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寄生虫的污染,但这些食物我们照吃不误。必须要认识到这些动物中都有寄生虫,但也没必要过于夸大它们的危害。”

30多只非洲大蜗牛 夜晚惊现小巷

谢先生来自四川,租住在市区承天巷一民房内已一年多,近几天晚上,他发现巷子里及住处附近闲置的房屋周边,有个头很大的蜗牛,多的时候,数量有30来只。

谢先生描述,蜗牛有着深黄色或黄色的长卵圆形外壳,上面有褐色、白色相杂的条纹,软体部分则为深褐色或牙黄色,个头上大小不一,最大的有成人的拳头大小,身长达到15厘米左右。

“难道这就是那种破坏力很强,还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的非洲大蜗牛?”谢先生也看到最近的报道,他担心这一物种也入侵泉州了。

昨日,记者带着谢先生发来的照片,请教原泉州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林彦云。林彦云仔细看照片并查阅相关资料,认定谢先生所看到的,就是非洲大蜗牛。

在泉州并不罕见 6至9月最活跃

“其实这种蜗牛并不罕见,每年这个时候都很多”,林彦云介绍说,这种生物学名为“褐云玛瑙螺”,又名东风螺、菜螺等,是一种入侵物种,因原产于非洲东部沿岸,且个头较大,俗称为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喜欢栖息在植被丰富的阴暗潮湿环境及腐殖质多的地方,每年6至9月最活跃,晨昏或夜间活动。这种蜗牛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生长迅速、繁殖力强,一次产卵数达100至400枚,寿命可达5-7年。非洲大蜗牛遇到不良环境,还可进入休眠状态,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林彦云说,非洲大蜗牛极其幼体会咬断各种农作物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已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同时也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虽然非洲大蜗牛当初是作为人类的食材引进,不过,林彦云建议,这类蜗牛长期生长在卫生脏乱的环境中,身上有不少寄生虫,烹饪上有较高要求,市民最好不要轻易食用。

另据《厦门晚报》报道,非洲大蜗牛最早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厦门被发现,相传当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时,从南洋引进了一些植物物种,无意之中将隐藏在植物根部等处的非洲大蜗牛带进了厦大,后作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个南方省份。目前,除福建外,这种生物已扩散至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台湾等地。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