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何立峰执政泉州五年 首开三个风气之先(图)

今日泉州网

回顾何立峰执政泉州五年 首开三个风气之先(图)

1999年1月6日,何立峰走访泉州肖厝经济开发区农户。

回顾何立峰执政泉州五年 首开三个风气之先(图)

1998年12月12日,何立峰(中)实地踏勘晋江下游河道整治。

泉州新闻网6月30日讯(本网记者) 1995年2月,时任厦门市政府副市长的何立峰调任泉州代市长,由此开始了他长达5年零2个月的泉州生活。回顾何立峰泉州执政的日子,可总结为首开三个风气之先:

一是城市建设。昔日泉州蜗居于8平方公里的旧城区,民谣“南北一条街,东西两个塔,三个岗亭,四个办事处……”就是古城当时的真实写照。道路狭窄,设施老旧,老城不堪重负。何立峰首提泉州城市发展方向,东进、北拓、南下,同时启动旧城改造。泉州东街、涂门街,便是泉州第一批旧城改造的街区。

古城泉州,处处文物,为了文物保护与旧城改造并进,时任市长的何立峰曾亲赴泉州颇有影响的文化名人、梨园戏名家吴捷秋老先生家中拜访,分析旧城改造之必要,坦言慎重文物保护之中心。消除了吴老先生心中顾虑,转而支持旧城改造。吴老先生所住故居,在旧城改造之后不仅未受到破坏,还被开辟成当地一著名文化景观——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此景观为明代官邸和清代宗祠混合一体的富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占地1600平方米,呈四进五开间,保存基本完好。原为明·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进士、 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徵的宅第,因其官任东观侍读、西台御史,故称“东观西台”,明、清沿袭为地名。清代状元吴鲁亦居此。清·光绪年间,泉州各地吴氏宗亲共议兴建府级合族吴氏大宗祠,吴龙征的九世孙吴朝诠慨然将“东观西台”第宅前三进献出,留后一进自居。

古城泉州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城市排水、防洪排涝仍倚赖始建于500多年前的内沟河。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淤积,死水成腐,蚊蝇滋长,沿河百姓苦不堪言。何立峰亲任组长,展开内沟河百日大会战。仅用100天时间,组织上千名工人昼夜奋战,清淤、铺设雨、污水管道、装砌栏杆、建造水闸,还6.4公里长的沿河百姓以清流绕城。

二是提出半小时城市群概念。民营经济发达的泉州,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各显神通,发展迅速,在与泉州中心市区相跟不到3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崛起了晋江、石狮、南安、惠安等实力雄厚的县市。

为了避免缺乏整体规划,各自为政,导致产业趋同,重复建设,何立峰提出以泉州中心城市为轴心,以次中心城市晋江、石狮、南安和惠安为轴承,以周边61个卫星城镇为基础,形成一个车程半小时的城市群,即“半小时城市群”。

为了摆脱小城束缚,何立峰亲自谋划,在缺钱赶时的情况下,在晋江南岸的鲤城区江南镇福厦路口,仅短短100天时间就建成了泉州展览城,把泉州中心城区向南大大拓展。此后10余年,泉州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持续推进大泉州城市、环泉州湾大都圈建设。

建城的同时,何立峰不忘乡村,1999年,何立峰亲任泉州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按“高起点规划、分步骤实施、按能力建新、全方位整治”的办法,着重抓100个村的抓旧建新。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尝试城乡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