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不少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桥梁,如今只剩下相关遗存,如不及时保护,将是一大损失。图为近年坍塌的旧顺济桥。 (张九强 摄)
从古到今,泉州桥梁不仅数量多,而且基本上涵盖了所有桥梁的类型品种,能为建桥梁博物馆提供丰富的资料。图为笋江桥(左)和浮桥(右)。(张九强 摄)
《往昔盘光桥 比洛阳桥还长还宽》追踪
“泉州的桥从古至今都这么有特色,是不是可以乘着‘东亚文化之都’的东风,建一个桥梁博物馆专门展示呢?”相关阅读【泉州盘光桥盛名不比洛阳桥 两桥古称“双虹夹镜”】【泉州现代桥梁共2500多座 几乎涵盖国内桥梁类型】
18日,由读者提供的一张位于洛阳桥下游的盘光桥的老照片揭开了盘光桥的前世今生。这样一座湮没于历史长河的桥,竟然比中国四大名桥之一的洛阳桥还长还宽;故19日,追踪挖掘了泉州各领风骚千百年的古桥,再现“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美誉;昨日,继续呈现了泉州的现代桥梁,这些桥梁让泉州人无愧于祖先再立潮头。
昨日,包括路桥专家、文史学者、政协委员等在内的多名读者接受记者采访建议泉州市建桥梁博物馆。
必要性 再现历史 保护建筑
再现泉州人民智慧
泉州市公路局原局长、泉州市路桥协会会长林建筑认为,一座座桥梁,就是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述说着勤劳勇敢的泉州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辛历程,也为泉州积淀了丰富的多元历史文化底蕴。所以,建一座桥梁博物馆可以再现这些历史文化。
惠安政协文史委主任张国琳说,一句“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足以体现宋朝时泉州一流的造桥技术,这样的历史应该被众人知晓;而泉州的现代桥梁又创造了新的历史,这种传承创新的智慧同样应该被传扬。
泉州市公路局一位参与编撰《泉州桥文化》的老同志也持有上述观点。他说,不仅在古代,泉州人的造桥技术值得宣扬,在当代,泉州人的造桥技术同样值得一书。比如1965年,晋江养路段大中修工程队被省公路局指定去支援龙岩的永定东门大桥建设,是因为在当时全省的七个工程队里,我市的石拱桥建设技术最精湛,最成熟。所以,他也认为,建设一座桥梁博物馆有利于再现和展示泉州人民的智慧。
弘扬泉州传统美德
“造桥修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在泉州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林建筑介绍说,泉州有不少民族英雄和海外侨亲爱国爱乡,为民造桥,如抗倭名将俞大猷等。还值得一提的是,宋元时期,泉州为了适应海外贸易的运输需要,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造桥热潮,出现了一种特有的现象,即众多的出家僧人走出寺庙,奔走四方,虔心募化,造桥搭渡。比如南宋末年至元初的惠安县净峰人、白沙灵应寺住持僧侣道询,一生在泉州和漳州两地修造了大小桥梁200多座。
可以说,泉州的古桥修建,在财力、人力与物力上,主要来源于个人自建和民间的自发性募捐集资,而这种形式,一直延伸到当今许许多多县乡道路和桥梁建设上,即民办公助的建桥形式。因而,泉州人民身上的这种传统美德应该通过桥梁博物馆这个平台来展示。
有助更好保护桥梁
泉州市公路局的这位老同志曾走访了泉州的不少桥梁。在德化,他发现一座木梁廊桥“广济桥”的顶部有“藻井”技术,而这在全国桥梁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种工艺一般只用于寺庙和宫殿。而泉州唯一的一座木拱廊桥“长寿桥”目前已岌岌可危。所以,他希望建设一座桥梁博物馆,也能借此引发人们对泉州桥梁的重视和保护。
“泉州不少在当时发挥重要作用、有一定影响力的桥梁如今都消失不见,有的只剩下相关遗存,如果不建一个专门的博物馆,对这些物件及时收存研究,将是一大损失。”丰泽政协文史委委员万炳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