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黄金新娘背后故事:攀比炫富让黄金婚嫁升温

泉州晚报

“听说张家的媳妇嫁妆有上千万现金!” “这算什么,李家的还陪嫁亿元的股票呢!”(黄晖 绘)

一些家庭为求“门当户对”举债当嫁妆 (黄晖 绘)

□记者陈灵 许文龙 实习生黄奕群

近日,本网推出系列报道,起底晋江、石狮一带存在的“黄金婚嫁”现象,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议论。那么,这种“黄金婚嫁”背后,到底是当地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婚俗,还是部分人盲目攀比、互相炫富形成的奢靡之风?这种现象到底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发展并逐渐盛行?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溯 源:“黄金新娘”是婚俗属误读

此前,微博上流传“泉州新娘嫁妆图”,有部分泉州网友指出,黄金作为泉州婚俗中的传统物品不可或缺,“黄金新娘”自然也是传统婚俗的一部分。那么,泉州本地尤其是晋江、石狮一带,是否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新娘”这一传统呢?

“上世纪50年代初我二哥结婚时,尽管嫂子出身华侨家庭,出嫁时全身佩戴的金饰却仅有一枚戒指和一对手镯,这是当时泉州普通人家结婚的标准配置。”退休前曾在晋江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介绍,“再富裕的家庭,最多也是再多买一条金项链而已。”

傅孙义指出,闽南一带确有婚嫁时戴黄金首饰的传统,但新人结婚要准备多少聘礼和多少嫁妆,新娘身上戴多少黄金首饰,完全取决于个人,与本地婚俗没有直接的关系。现在,有人将“天价嫁妆”、“黄金新娘”当做泉州本地的传统婚俗,属于一种误读。

腰包鼓了 “天价嫁妆”攀比越盛

70多岁的晋江市民吴先生回忆,上世纪50年代,婚礼相当简单,找一些吹拉弹唱的乐手们热闹一番,用充当“婚车”的花轿子把女方抬回家就算完事;到60年代,黑白照开始流行起来,结婚的都向往一张简单的黑白照片,陪嫁的礼物包括毛主席语录、像章等“时尚”物品,另外也送脸盆、热水瓶、毛巾等,价值达10元的算是“大礼”了。那个时代的“稀罕物”是要凭票供应的,有袜子、衬衫的嫁妆算“高档”;进入70年代,自行车以及缝纫机成为嫁妆的“通货”,新婚酒席开始出现,那时能花2000元办婚礼就是“奢侈”了。

变化最快的是80年代,从初期的自行车、手表、音响再到中期的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到80年代末期,存折、房子、摩托车也成为部分有钱人陪嫁女儿的“附加物”;进入90年代,晋江石狮的经济步入“春天”,陪嫁的物品也水涨船高,轿车代替了摩托车,酒席规模越来越大,档次日趋提高;21世纪以来,男女联婚宴超过百席似乎很正常,而奔驰、宝马、奥迪甚至成了陪嫁的“普通车”,豪华楼中楼、别墅和企业股份时常列入陪嫁名单,“奢侈婚礼”之风在晋石两地越刮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