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漫笔:一段段与沧桑有关的文字

泉州新闻网

行走西街

□九江 桂孝树

行走在泉州最古老的西街,给人的感觉好像走进了上个世纪的老街。冬日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古街巷红瓦的屋檐,那些被经年岁月打磨的老字号店铺在暖暖的阳光中散发出浓浓的乡土味,真的让人想像不到在喧闹的泉州市区里,竟然有着如此古韵的地方。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缘结识泉州西街的美丽。一千多年来,西街走过唐宋以来最为繁华的历史,见证了泉州岁月的变迁,那些至今仍然挺立在西街之中古色古香的大厝,在漫长的岁月中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西街的沧海桑田。那些让岁月褪去色彩的木质楼房则在告诉行人,它们见证了西街的历史,色彩斑驳的墙壁,随处可见的裂缝,让人觉得西街就像是被危楼覆盖的博物馆。

走进西街你就会知道什么才是幸福。和三五个朋友在这美丽西街的店铺里品味着当地的小吃,在夕阳的余晖里静静地体会着西街的古朴和优美,无疑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能够在如此宁静的西街里享受片刻的安详就是一种幸福。

在泉州生活多年让我记忆犹新的美食莫过于蚵仔煎和面线糊,行走西街如同走进泉州小吃一条街,每次到西街总是忘不了这两道小吃。说起蚵仔煎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公元1661年时,荷兰军队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余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那种甜中带咸、咸中带辣的缤纷滋味,口口都教人回味无穷。从此,它也成了闽南最具特色的名小吃。

而面线糊系以虾、蚝、蛏等味美质鲜的海产品熬汤,与面线煮成糊。有次在一家老字号店吃面线糊时,我才得知面线糊竟然分鱼汤派和骨汤派。西街老记面线糊是典型的鱼汤派,主要是以小鱼、鱼骨、虾米等长时间熬制作汤底,特点是鲜美,清淡,鱼汤派的面线糊汤汁较透明;国仔面线糊则是骨汤派,主要是以猪大骨长时间熬制作汤底,特点是汤浓,味甘,骨汤派的面线糊汤汁较白浓,各有特色。面线糊还可加鸭血或猪血或卤大肠,再配上油条,炸葱花、胡椒粉作为调味,气味更浓烈可口。

西街,是泉州最有文化的一条老街。人们常说到泉州没到西街,没去过开元寺,就等于没有到过泉州城。开元寺除了是一座寺庙外,还有一双东西塔。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斑驳的塔石上写满了历史的痕迹,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坚强地站立在那里,如果说钟楼就像是温陵的小情人,那么东西塔则是刺桐城的伟丈夫。千百年来与泉州不离不弃,安静的护佑着泉州城。它一路看着泉州的潮来潮往,船来船往,人来人往,见证过泉州的繁荣,低迷与强盛。

无论是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还是各式特色的小吃,都为整个西街垫起一层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 这也是多年来一直令人流连忘返泉州西街的原因。如今海西大开发的热潮中,古老的西街将会重新焕发新春,或形成囊括泉州民间舞蹈、戏曲、美食、工艺品等方面传统特色文化的旅游一条街。那些埋藏在西街角落里的每一个故事总会向人们诉说着西街的前世和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