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后宫崎骏时代 连遭重创的吉卜力将走向何方

腾讯娱乐

吉卜力的工作环境

吉卜力的工作环境

吉卜力坚持着自己的道路。它的作品全部使用手绘,极少采用三维技术,有强烈的东方世界梦幻般的美感。成立近30年,吉卜力为影迷奉上了多部精品,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一时风光无限。《魔女宅急便》、《红猪》等多部作品夺得年度票房冠军,2001年的《千与千寻》日本票房高达304亿日元,至今保持着日本电影票房纪录。吉卜力胜利了。这座城堡终于崛起,变成一个独立王国。它带给残酷的日本动画业一阵清新的风,正如它细腻干净的画风。

然而,在日本动画产业的版图中,吉卜力一直是游离在外的另类。电视动画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业界的主流,市场份额由东映动画(《灌篮高手》、《海贼王》等)、Studio Pierrot(《火影忍者》、《幽游白书》等)、SUNRISE(《高达》系列作品)等巨头,以及众多中小公司瓜分。相比之下,一两年才推出一部电影作品的吉卜力,显得与动画业界格格不入。

另类的吉卜力:工业时代的手工作坊

随着吉卜力的成功,它已拥有300多人员工,但它的模式一直没变。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吉卜力的制片模式是历史的倒退。吉卜力对电影市场反应冷淡,不计成本地推出小众作品。在这里,导演创作自由度很大,但在内部缺少制衡力量,并没有制度上的风险控制。这些都使吉卜力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日本常规的动画公司采用计件制,按劳动量付酬劳,做一个镜头给一个镜头的钱。吉卜力则采用全制工资制度。1989 年,吉卜力《魔女宅急便》大获成功,但幕后辛勤工作的动画师们,收入还不到日本平均薪资的一半。宫崎骏等人有感于此,将公司改为固定给薪制,大幅度提高了员工的待遇。

全职工资制虽然美好,却给吉卜力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吉卜力财报显示,其工作室运营成本每年高达100亿日元。

另一方面,吉卜力几乎只做电影动画,宫崎骏又坚持手绘,进一步拉高了成本。2013年宫崎骏的《起风了》动画师团队高达100人,制作周期近3年,人工成本就高达20亿日元。同时,吉卜力也不拍电影续集,像《千与千寻》这样的经典之作,难以像《哆啦A梦》这样,每年在大银幕上复制价值。这与当前日本动画届主流的制片模式背道而驰。

以电视动画剧集为核心的业界主流公司,收入稳定,成本低,迭代迅速,这是在激烈竞争的工业时代,追求效率的理性选择。相比之下,吉卜力像一个传统的手工作坊,将资源集中在严重依赖票房收入的电影上,精耕细作,沉浸在技术的打磨上。这种笨重、老旧的制片方式,等于将鸡蛋都放进了一个篮子,风险极大。吉卜力的三位灵魂人物,宫崎骏、高畑勋和铃木敏夫都深知这种风险。工作室成立之初,他们就有想法:“如果作品不卖座而亏损,就直接解散。”

吉卜力的确成功了,它像是精密的机器,贯彻着宫崎骏和高畑勋的天才意志,将一个个炫目的梦境和狂想变为现实,并在不断锤炼中形成了手工匠人般的气质。然而,宫崎骏的退休重创了吉卜力。它成了失去了灵魂的躯壳。而宫崎骏的接班人,还迟迟没有进入公众的视野。失去了宫崎骏,吉卜力的这种模式还能持续吗?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