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作品海报:《哈尔的移动城堡》 、《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 、《龙猫》、《千与千寻》、《萤火虫之墓》
为了节省成本,虫制作将每秒24帧的动画,缩减为每秒12帧,甚至8帧。此外,手冢治虫还采用了美国“有限动画”的方式,只修改画面中有动作的部分(如说话时人的口型),其余只用一张画作。在宫崎骏等“东映”系工作的人员眼中,这无疑是偷工减料。“虫制作”模式下的作品,表现力自然不如东映的电影动画,但新媒介也激发了创新。虫制作的杉井仪三郎、出崎统等人,引入大量静止特写、摄影用光、注重特写、多用象征符号、频繁的镜头切换等手段,弥补了人物动作的不足,这种风格也成了日本动画的一大标志。
“东映”系与“虫制作”系针锋相对的制片理念,本质上是电影、电视两种媒介的对立。在1960年代,虫制作系的理念,无疑比东映系的理念更先进。
“东映”系的风格并没有完全消失。亚细亚堂的望月智充、原 SHIN-EI 的原惠一、地图的细田守,甚至当今的京都动画,都有昔日“东映”的影子,但他们都逐渐接受了虫制作系的思想。
虫制作公司于1973年解散。但虫制作对日本动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带给行业带来活力,使得商业动画变得风格多元、充满创造性,也让动画从业人员饱受加班、低薪之苦。而且,虫制作低成本的制片模式,带动了全行业的恶性竞争,一些粗糙的作品充斥市场。当日本动画带着这种风格,开辟西方市场时,欧美观众难以接受。一时间,“日本动画”成了粗制滥造动画的标志,观众们甚至生造了“Japanimation”这个词。
这时,有人还在坚守着东映的传统,他就是宫崎骏。带着这种信念,宫崎骏、高畑勋、铃木敏夫,以及《风之谷》的团队,在1985年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
吉卜力的崛起:宫崎骏和他的独立王国
1989年2月,手冢治虫去世。宫崎骏却在行业杂志《Comic Box》的悼念特辑中,发表了批评意见:“关于他对动画业所做的那些事,我不想评价。我并不喜欢虫制作的东西——不仅不喜欢,我觉得那都是不正常的……关于动画——至少这一点我想我有发言的权利和义务——手冢先生所主张的一切都是错误的。”
宫崎骏的尖刻批评并非私怨,而是对“虫制作”系的理念,以及整个动画行业表达不满。时值日本经济泡沫的顶峰,虫制作的风格大行其道,日本动画产业却陷入低谷。宫崎骏不接受虫制作的导演风格,也不认同机械化的制作模式。可是,除了埋头创作,宫崎骏无力改变整个行业,他躲进了名叫吉卜力的城堡,成了自己的国王。
吉卜力是血统最纯正的“东映”系。在成立之初,铃木敏夫表示,吉卜力是为了“纯粹建立一个为高畑勋、宫崎骏两人专用的创作平台”。可以说,这是一次理想主义的选择,他们相信个人的创造力和职业热情,最终会战胜庞大、丑陋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