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智军院长揭秘泉州市第一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宝典

健康报[责任编辑:黄如萍]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是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和实践的策略。作为福建省“南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原则,先行先试,对内不断充实和完善AMS管理,对外加强交流协作和帮扶力度,着力加强抗感染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抗感染多学科专业团队,建立了抗菌药物长效管理机制,细菌真菌感染诊治能力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稳步提升。2013~2017年,抗菌药物管理各项质控指标持续改进,连续5年全部符合国家卫计委要求。2018上半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12.63%,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4.47%,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33.27%,使用强度35.55DDDs/百人天。

苏智军院长揭秘泉州市第一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宝典

苏智军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AMS管理是提升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有效举措,医院要高度重视,全局规划。切实打好基础,加强感染病科、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等相关学科的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感控深度介入,各基础学科齐头并进,把AMS管理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关键

面对感染病学科建设亟待转型、抗感染临床药师匮乏、微生物实验室人员、设施配备不足等问题,近几年该院重点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细菌真菌感染诊治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当前感染病科有床位73张 ,医师18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硕士、博士共9人,院长为感染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科室先后选派7人参加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 “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培训项目(培元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培训,选派多人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2004年起科室由传统的传染科逐步向感染病科转型,收治的细菌真菌感染病例逐年增加,2016年已超过肝病,2017年占出院病例的56.71%(2690人次);开设发热病房和承担医院发热门诊工作,承担全院感染病会诊工作,近三年发热门诊量和会诊量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3-2018年,连续六年承办福建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泉州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培训班,参会人数累计达1800余人。2015年感染病科被评为市级重点学科,2018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泉州市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挂靠该院。

重视临床药师队伍建设。医院于2017年8月获批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首批学员培训中心,现有临床药师17名,其中感染药师5名,包括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2名、初级职称1名。医院高度重视临床药师在感染病诊治和AMS管理中的作用,包括医嘱审核、用药监护、用药教育、临床会诊、病例讨论、ADR和血药浓度监测,抗菌药物遴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抗菌药物培训等。

加大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力度。实验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2名,其中高级职称3名,博士2名、硕士3名。医院加大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设备投入,先后引进全自动血培养系统、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以及分枝杆菌培养检测系统,开展G试验、GM试验,T-SPOT检测,分枝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检测,是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首批核心网点成员,实验室开展的细菌耐药性系列研究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近十年来,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医院微生物全血标本送检比率达位居全省首位。

加强动态监管体系建设

针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用量逐步增加,碳青霉烯耐药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的问题,该院出台了多项制度文件和管控措施,主动介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管理。应用PDCA模式,开展调研分析,查找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薄弱环节,认真分析原因,拟定措施并实施干预。如针对部分会诊专家会诊审批把控不严的问题,重新筛选调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名单,并制定考核认定管理办法,实施会诊专家名单动态管理;在信息系统嵌入专用会诊审批单,优化会诊审批流程、明确审批内容。加强碳青霉烯类用量动态监测,制定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点评细则,应用处方前置审核软件,实时拦截不合理医嘱;对用量大的科室,加强管控力度,及时干预不合理用药行为。规范微生物标本采集,开展教学式督查和实时目标性监测,加强细菌耐药监测与防控。加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培训与病历讨论,对分离出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病例即时启动多学科的会诊。近年来,碳青霉烯类的使用情况持续改善,碳青霉烯类使用强度、使用量占比稳步下降,医嘱合理率明显上升。

“随着管理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会不断的出现”,苏智军院长表示,“各医院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及时调整管控措施。最终使抗菌药物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真正让病人获益,该用的用到恰到好处,不该用的坚决不用。”

提供学科交流互动平台

2016年以来,医院组建“泉州感染沙龙”,沙龙由感染科医生、临床微生物、临床药学、影像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作为专家顾问。通过定期举办学术活动和设立微信群,开展学术讲座、文献分享、指南解读、政策解读、病例讨论等,搭建全市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多学科长期交流、学习和展示的平台。泉州感染沙龙微信群现有成员180人,当前已举办学术会议11期,参会人员达750余人,涵盖泉州地区及省内外28家医院,12个专业学科,已开展线上病例讨论150余例,文献分享200余次。

苏智军院长提到,随着感染沙龙学术活动的深入开展,血液内科、神经外科等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度和重视程度也逐步很高,如主动提供讨论病例,邀请专科会诊或者多学科的协作在医院已形成一种风气,医务人员主动管控的意识明显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标稳中有降,细菌耐药监测也相对平稳。

在该院的带动下,泉州市周边地区和基层医院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自2013年泉州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培训班开办以来,泉州区域内的县医院、卫生院及社区感染科、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等相关专业人员即被纳入重点培训对象,且参与人员占比逐年增加。此外多次在各县区开展巡回学术交流活动,引导基层人员深入参与,培养细菌真菌感染诊治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苏智军院长表示,抗菌药物的管控不只是一家医院的问题,而是一项关系民生、民心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提升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

重视基础框架搭建工作

近年来,该院本着遏制细菌耐药、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举措,着力加强抗感染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原则,先行先试,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内外AMS管理的优秀经验,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交流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医院的AMS管理,带动周边地区,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该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实践案例,荣获2017年中国医院管理—质量管理优秀奖。

“只有医院高度重视基础框架搭建,大力支持,积极投入,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开展进一步的工作“,苏智军院长说,”建立从事抗菌药物管理的人才队伍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相关专业专家的劳动付出和承担风险给予相应的价值体现,将有助于提高相关专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各专业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面积极而持久的作用。“

苏智军院长表示,站在新的起点,该院将继续着力加强感染病科、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等相关学科的建设,包括引进人才、选送进修培训、引进仪器设备、促进学科转型、搭建重点学科平台等,不断完善感染性疾病的多学科诊疗体系,并针对新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细化、完善管理措施,有效提升当地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健康报记者张晓东)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