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弘扬竹藤编技艺 “刚柔并济” 放异彩

东南早报

本期执行:赖小玲

竹藤编工艺是安溪一项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术。这项手工艺术传承了上千年,并成为茶乡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从传统手工艺制作,到现代化产品设计,从竹藤编到藤铁工艺结合,安溪藤铁工艺产品在发展中不断成熟,渐渐显露出其古朴优美兼具现代精致的独特韵味,以“技艺精湛、别具匠心、返璞归真、品类齐全”的特点享誉国内外。2014年,安溪竹藤编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指尖上的魔幻艺术”。

近日,记者走近安溪竹藤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连福先生,了解这一“刚柔并济”的技艺之美。

千年古艺传雅韵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光为文人雅士所推崇,更有手巧的人将其编成各种精美器皿。《五代初建安溪县记》记载:“坐肆列邸,贸通有无;荷畚执筐,为安职业。”《泉州府志》载:五代越王钱弘俶幕僚黄夷简退隐安溪,有诗:“宿雨一夜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足见当时“畚”“筐”“焙茗”等竹制品已进入安溪寻常百姓家。

宋元时期,安溪竹藤编承袭了唐代的编织法,竹藤编技艺开始普及,农具、茶具、生活用具中,竹藤编的相当普遍。明清时期,安溪从事竹藤编的艺人不断增多,工艺水平不断提升。晚清至民国,安溪竹藤编多散见于内安溪农村的家庭副业,篾货上圩市交易。

千百年来,茶乡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升级竹藤编技艺,到如今,琳琅满目的竹藤制品被广泛应用到百姓生产生活中。围起田园的篱笆、农户头戴的斗笠、盛放物品的竹笼、蒸煮用的蒸笼,还有篾箍、筛、席、帘、桌椅、盘、筐、箱、斗箕、灯等都是。竹制茶器具更是占据了竹藤编的半壁江山。每逢茶季,茶园间,躬身采茶的采茶女们头顶的斗笠,身后的茶篓无一不是竹制品;晾晒、制作茶叶环节更是处处见“竹”之身影:大竹匾、竹筛、大焙笼等。

在安溪文庙,戟门两侧,有着独特的砖雕剪瓷,图案为古人设茶席、煮茶论道及其他日常生活写照,所呈现的篮、瓶等器件皆是竹藤编,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见证。

“刚柔并济” 放异彩

时间指针拨至1991年广州春交会。现场,安溪藤铁工艺的鼻祖陈清河用藤皮藤芯编织成篮身,以钢筋为把手,铁线环绕把手化为葡萄藤,将铁皮剪成葡萄叶,钢珠焊成葡萄串,而后彩绘着色。就这样,一个新的工艺品种——“藤铁工艺”诞生了。山藤竹木、铁线钢板,这些普普通通的材料,在艺人的手下脱胎换骨。

“藤铁工艺”一经问世,很快成为欧美等国际市场的时尚潮流,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广交会因此特设“藤铁工艺”展区。竹藤柔韧,钢铁坚硬,当两者合为一体,刚柔并济散发出的浓厚艺术气息深深吸引了人们驻足。

从上世纪70年代的竹编、80年代的竹藤编、90年代的藤铁工艺到21世纪的家居工艺文化产业,作为一名工艺人,陈清河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我。他创新的每一个艺种,都引发安溪工艺产业的重大变革。

如今,陈清河已过世,他的传承精神却深刻影响了他的弟子黄连福。身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人、安溪藤铁工艺传承的代表性人物,黄连福觉得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创新成就技艺长青树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非遗保护和传承,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应具备匠人之心、创新之意。

“你看我手上这些劈竹留下的茧子、伤疤。这些都不算什么,这只能说明咱们学过、做过这竹藤编。”黄连福表示,“只有艺无尽,也就是不断创造老百姓喜欢的东西,这门技艺才能永葆常青。”

“品味生活的每一种格调,闭上眼,寻找一片森林,一个永远洒满阳光,永远有湖水、绿地的诗境,撇开人群、都市的拥挤,撇开一切的喧扰。”这是当下黄连福的创作理念,也是他与时俱进,一直追求的符合现代人审美和体验感的成就。

“要让手工艺可以承上启下,必须赋予它在今天生活里一个新的角色,它不一定是主角,但可能是最好的安排。”黄连福带领徒弟做各种调研工作,融入年轻人的生活。他发现现在的人并不喜欢复杂的东西,粗狂、简单又有唯美效果的工业风才能让他们看上眼。为此,他在装饰品、园艺品上,将藤铁技艺完美融合,让年轻人爱不释手。如用藤铁设计出茶罐、茶盘。这些茶罐既可以当包装物,还可作为笔筒再利用。《小鸟》由多种金属工艺材料经过裁剪,敲型加工,最后焊接而成。作品由三只形状、姿态不一的小鸟组合成一套作品,融入了夸张的表现手法;《豹》由铁皮不规则裁剪成形状不一的几何铁片,每一块铁皮的边缘都敲击出小圆点,紧接着将一片片几何小铁片一一焊接到铁线框架上,整体上色为黑色和金色,表示力量、坚强、个性,同时也寓意非常有雄心壮志,知道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目标;《守望》用简约的三只鸟和鹰组合寓意一个家守望着远方。作品《鸟和鹰》以写实的手法,刻画出鸟和鹰停留着以望眼欲穿的眼神目视着远方的表情。借此传播社会正能量,呼吁全社会关爱动物。

就这样,黄连福在竹藤编技艺领域中掌握独特的技艺表现形式,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竹藤编技艺的内涵和外延,继承、发展、创新这一传统的民间手工工艺品制作技艺。作品《耕》,荣获第七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作品《守望》,在第四届中国(南宁)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荣获金奖。

他积极保护和弘扬竹藤编技艺。20多年来,所带的竹藤编技艺学徒达260多人。让他欣慰的是,安溪到处可以看到年轻一代近距离触碰这一指尖艺术。安溪县第二十小学将藤铁工艺技术引入课堂,开设编织社团,还编写教材,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聘请陈清河的弟子陈淑华辅导,学校则安排教师跟从学习,配合辅导。

活态传承,让非遗文化活力再现焕发光彩,涵养出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