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同学踏入新学习阶段 是选择学校寄宿还是走读?

闽南日报

新学期开学在即,初一和高一的新同学即将踏入新的学习阶段。踏入新的学习阶段的同时,新同学的作息也会发生变化,学习节奏也变得更加紧凑。在漳州的寄宿制学校中,有不少家庭就选择让孩子在学校寄宿,加快学习节奏。当然也有不少父母想更为细心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在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中,依然选择让孩子走读。那究竟是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孩子成长,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学生:

选择寄宿就是选择学会独立生活

选择寄宿,意味着离开父母,到那时候除了必要的生活费,很多生活上的事便需要自己来处理。提前独立生活对于刚上初高中的孩子们,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也是对他们的考验,更是对他们的劳动教育。

今年夏天,刚刚小学毕业的小杨同学就开始学习做家务了。每天晚上做完课前预习以后,小杨同学便会到阳台去手洗衣服,先将衣服在清水里浸泡揉搓,随后把衣服放在搓衣板上,用肥皂在衣服上搓洗,用手揉搓衣服,碰到脏的地方更要用力揉搓。除此之外,小杨同学还会坚持每天叠被子、打扫自己房间。小杨同学告诉记者:“下个学期我要去读寄宿制学校,到时候离开父母,这些平日里父母帮我干的活,我就要自己干了。”

跟小杨同学不一样的是,小郑同学作为家中的独子,一家人的掌中宝,父母并不舍得让他去寄宿制学校,哪怕家里跟学校有接近半个小时的车程,父母在初一的一整个学年里,还是坚持送他去上学。哪怕是中午在校休息,但每天来回一个小时的车程也对小郑同学有很大的影响。当小郑同学跟父母提出自己想去学校寄宿,小郑同学的父母还是同意了。“既然孩子想去寄宿,那就让他去呗,体验一下集体宿舍生活也没什么不好的,更何况还可以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小郑同学的父亲告诉记者。

家长:

根据自身条件选择

把孩子送去学校寄宿,有时候比起孩子抗拒,家长反倒是更舍不得,自己的宝贝疙瘩、掌上明珠早早地就要去住集体宿舍独立生活,离开了自己的庇护多少有些不忍心。但在这方面,家长的选择也有很多。

林先生就一直舍不得把自家的掌上明珠送到学校寄宿,因此便选择在学校附近租房,并雇佣一位保姆阿姨看管她。“家里有这个条件,平时没事的时候也会去看看她,关心一下她的生活和学习。”林先生告诉记者。而王先生的家庭条件就不如林先生这么富裕,只能把孩子送去寄宿,每周也是有空就去学校看看孩子,没空就让孩子在学校好好待着。“自己工作忙,把孩子送去寄宿,这样也免于照顾。孩子自己也乖,周末不回家也就待在学校,不会乱跑。”王先生还跟记者透露,他们班有不少同学也有这种情况,但是有些同学就不像他儿子那样放假不回家就乖乖待在学校。

现在部分学校在学生寄宿还是走读的选择上,都给了学生极高的自由度,想从寄宿转走读,只要上学放学方便即可,想从走读转寄宿,只要能给出合理的理由即可。

对于初高中都在同一所中学就读的小方同学来说,学校也给予他选择寄宿还是走读的权利。在中学阶段的前五年,家住县城,在市区读书的小方同学都是选择在校寄宿。当高三学期到来时,家里面和小方同学经过商量,决定在学校周围小区中租一间房子,租个一年,让小方同学的奶奶过去照顾他。高三一年,小方同学就从寄宿生变成了走读生。“学校有给我们学生选择的权利,家里面也觉得高三最后一年,就不要被学校那些整理宿舍内务的事情给打扰,自己和奶奶在外面住,休息得更好。”小方同学告诉记者。

老师:

怎么选?家长还是需要好好考虑

关于寄宿还是走读,每个家长都考虑了不少,核心问题应不应该把孩子的生活起居交给学校,学校对于住宿的管理是否值得让家长放心。

关于如何判断学校对于住宿的管理是否值得让人放心,记者采访了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住宿生活指导中心的吕晓芳老师,吕晓芳老师告诉记者:“首先看学校宿舍管理是否严格,寄宿后,相当于放手将孩子交到了学校,这时宿舍管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如果学校拥有一个专业的宿舍管理团队,对里面的全体工作人员采用高标准、高要求、精细化的统一管理方式,那么您完全可以放心地把孩子送去住宿。其次看学校住宿环境如何,需要提前了解学校的住宿环境和条件怎么样,包括配套设施、饮食安全、宿舍管理等方面的条件都要考虑,部分有四人间或者六人间的住宿环境肯定比八人间要好,剩下的就看孩子自己的适应能力和表现了。最后还要看宿舍同学之间相处氛围如何,跟优秀的同学住在一起,不仅可以互相讨论学习,还可耳濡目染优秀孩子的言行举止包括学习习惯,让自己的孩子在积极和谐的住宿氛围中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变得越来越优秀,还能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吕晓芳老师还告诉记者,寄宿还是走读,都有自身的优劣势,还希望家长从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两方面综合慎重考虑,也可咨询所在学校了解,适当听取老师建议。此外,吕晓芳老师还提醒广大学生家长:“孩子住校后,家长务必记住这并不意味着您可以完全放手不管,住校后的孩子离开家庭,更加需要得到不在身边的家长的精神支持、关怀和抚慰,在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主意识的培养方面仍然需要您共同督促。孩子住校后家长应经常跟孩子电话联系或者去看望,了解其学习、心理状态,切忌因此而疏远了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有问题及时与学校沟通,共同协商解决。”(☉本报记者 刘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