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野面对人生选择 提前规划职业生涯

福建日报

就“3+1+2”高考综合改革实施后的高中选科问题,教育部重点课题负责人、正高级教师、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欧阳玲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学生应该以更宏观的视野面对人生选择。

在“3+1+2”的考试模式下,希望在大学就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西医)的学生,必选科目“1”原则上应选物理;希望在大学就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医学(中医)、管理学和艺术学的学生,“1”可以选历史,也可以选物理。

欧阳玲说,以往理科和文科的本科招生计划之比约为3∶1,今年全省本科招生物理组8.05万人、历史组2.54万人,也维持在3∶1左右。因此,从招生计划推算,一所学校中物理组和历史组的学生,应以3∶1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数学不分卷后,要避免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只考虑选物理,而不考虑自己在文科方面其实也有优势。同时,也要避免数学成绩靠后的学生只选历史。”她表示,双十中学有一些学习能力很强且数学成绩也好的学生选择了历史组,今年高考有3名学生位列历史组全省前15名,总分600分以上的占该校历史组报考人数的一半以上。

她认为,选物理还是选历史,取决于考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一是看考生在多年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历史学科对学生的记忆力、归纳总结能力等要求较高。二是可以适当参考自己在高一的成绩排名,同时考虑参照人群可能发生的变化。在高考中,历史组考生的参照对象是历史组内其他考生,与物理组考生无关。”

为了让学生更早开启职业生涯规划,双十中学开设了“双十大讲坛”等活动,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与指导。“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在远景规划清晰明朗的情况下,才能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欧阳玲说。

化学、地理、政治和生物等四个再选科目又要如何选择?欧阳玲表示,再选科目是赋分后计入总分,而赋分会压缩成绩区分度,如果因为博弈心理规避某个自认为学不好的科目,并不是理性的选择。

“博弈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将前途命运押在博弈上并不明智。今年选考某科的考生多,不代表明年也多;今年某科成绩相对优秀,不代表明年也如此。”她告诉记者,“新高考”实施给考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但传统的“理化生”“史地政”组合仍有合理性。

从学科思维的角度上分析,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同为实验学科,在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上,存在比较大的重叠,这有利于学习模式的相互借鉴,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效率。同理,历史、地理、政治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部分偏科严重的考生,规避自己最为薄弱的科目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而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若没有明显薄弱科目,原有的“理化生”“史地政”组合模式不失为合理的选择。

“高考综合改革强调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联性,其关键的制度设计就包括高中选科。这个制度赋予了高中生课程选择权和考试自主权,为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升学通道提供了可能。每一位考生都应该以更宏观的视野来面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更早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将自身的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中。以天下为己任,则每一位考生都会是高考综合改革的受益者。”欧阳玲说。(记者 庄严 通讯员 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