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课外违规补课现象 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

福建日报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面向全国中小学校和教师开展为期九个月的有偿补课和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对于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谓是三令五申。2015年7月,教育部就出台《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违反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等处分。各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行为规范。然而,强调“零容忍”的相关文件发了很多,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课上不讲课下讲”“组织开办校外培训班”等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成风。前不久,安徽一教师在别墅补课被现场查处,引发公众关注。有偿补课为何屡禁不止?让有偿补课令行禁止,该从何处发力?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义务。可见,有偿补课行为不仅是一些教师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肆意妄为,更是有违师德、违纪违法行为。教育部启动专项整治,对相关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加大对在职教师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可谓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有人说,有偿补课之所以是“打不死的小强”,关键在于家长的教育焦虑。但是,一个能延续多年的市场,绝不可能单靠焦虑支撑,背后必然有现实的需求和需要直面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一些问题往往难以一刀切。比如,一些教师铤而走险组织学生有偿补课,是因为有偿补课收入可观,能弥补家庭收入的不足,如何破解?教师承担大量与教学无关的负担和任务,如何向课堂要质量?一些接受程度较慢的学生要“跟上班”、学霸要“吃小灶”、小升初要“加把劲”,各自需求不同,师资力量不足,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校内不能补课,会不会把学生赶到校外培训班?……这些问题多与焦虑无关,但都是令校方以及家长头疼的问题。

整治中小学老师有偿补课,应着眼于教育公平的大角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得上、跑得起、飞得高。如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对照学生的个性化课表查漏补缺;增强课后服务供给以及时间安排的科学性,让学生减少对校外培训的依赖。

把问题解决在校园里,必然需要教师额外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些无偿的付出,应给予“有偿”的肯定。诸如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保证教师的合法收入,并不断提高教师的合法收入,让教师享有教师职业应有的荣誉感等举措,都应落实到位。

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切实破除课外违规补课的生存土壤,才能有效杜绝有偿补课行为的发生。(记者包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