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探地雷达技术 成功消除道路安全隐患

闽南日报

7月2日22时45分,芗城区金峰路与江滨路岔路东向西辅道上,一辆白色箱车拖着一只宽一米、长两米的方形“盒子”在缓慢前行,盒子两侧的黄色标识不断闪烁,经过路面时发出低沉的“嗡嗡”声。

这辆车从外形上看只是一辆普通的依维柯,车上装载的却是我市最新引进的PRS-R3000地下空洞探测系统,后面“盒子”里则是在路面“诊疗界”极具盛名的车载式探地雷达。坐在车内的道路检测员、北京国电经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漳州项目负责人安飞认真注视着电脑屏幕,随着检测车辆在路面来回循环行驶,屏幕上由雷达设备、高精度定位设备和高清摄影测量设备实时采集回的数据信息也在不断变化,经软件处理后逐步汇聚形成地下世界的3D数据影像。

“我们的探测系统采用国际最先进的雷达天线阵列技术,可用于地下空洞、结构层脱空、富水区、土体疏松区等多种检测,配套的处理软件则可以将普测数据、测线轨迹、经纬度坐标及周围视频影像信息等海量数据进行多源一体化管理,并进行快速展示、分析统计、形成雷达图谱和报告。”安飞一边操作演示一边向记者介绍,“发现疑似隐患时,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处理软件调取出隐患点信息,综合利用距起讫点的测线长度、经纬度坐标点放样和现场视频照片来精准定位‘病灶’。这样不仅可以查明路面下方以及管道周边土方是否存在不密实、空洞等病害异常,同时还能查明异常所在位置、大小等基本参数。”

当车道太宽、车载雷达无法完全覆盖时怎么办?“我们会采用交叉覆盖方式对检测范围进行重叠扫描,并适当增加测线条数甚至扩大雷达覆盖区域至检测范围外,确保无任何遗漏。”市政工程中心技术员林毅荣告诉记者,为保证检测过程中雷达波探测区域无死角,在现场踏勘基础上,技术人员针对道路边界、出入口、调头区、交叉口、人行道等测区边角区域均进行了测线布设设计。如道路边界一般采用车载式雷达进行检测,正常单车道布设2条测线,遇到道路边界外扩时,则将对边界外扩区域进行测线补测,以确保市政道路地下探测全覆盖。

经过第一次雷达探测数据采集、分析后,技术人员会初步判定检测出的问题区域,再使用便携式探地雷达,对问题区域再次详细复核,确保检测数据的可靠

“但两次‘体检’并不是‘诊断’的全部,我们还会针对‘病灶’进行更深入查探。”漳州市市政工程中心副主任林继红告诉记者,为更准确获知地下病害类型,在初步筛查后他们会利用钻孔机,在疑似病害的路面上钻取小孔,用微型机器人深入探查地下病害的具体情况,同时记录下空洞影像,从而确认地下病害类型、规模、形状等特点,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修复方案,避免因无法确定目标而对道路“开膛破肚”。

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自去年我市首次使用探地雷达技术对道路进行“体检”以来,至去年底共完成丹霞路等121条道路探测工作,探测道路长度共计176公里,布设测线1279条,累计测线长度786.95公里,发现丹霞路、金峰中路、西洋坪路、青年路等路段存在空洞38处、脱空50处、土体疏松101处,并对“病灶”及时开挖注浆,成功消除了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