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职校荣获中职组技能大赛全国二等奖

海西晨报

6月20日,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上海落幕。来自集美职业技术学校(简称“集美职校”)的曾令凯、陈慧林登上了颁奖舞台,荣获中职组“现代模具制造技术·注塑模具技术”赛项全国二等奖。这也意味着,集美职校再添一块“国”字招牌。

重视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集美职校是一所集美区属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是厦门理工学院附属中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该校坚持“差异化办学”和“实用化教学”的两大办学思路,年来学校声名鹊起。

去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和烹饪项目福建集训基地落户集美职业技术学校,集美职校的3名学生也入围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此消息一出,让不少人看到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集美职校以“集技成器,乐善成美”为核心的办学理念。职业教育是培养能力的实践教育。早在2007年,集美职校就在集美区委区政府支持下,以“跳出学校办职校,走入园区谋发展”的创新思路,在灌口建立了4万方米的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机电LED实训中心(简称“实训中心”)。机器人、智能化数控、创意十足的开阔教室、阅读休闲区……走进实训中心,这里没有常规的摆满桌椅板凳、墙上一大块黑板的教室。在实训中心里,一边是教室,一边是车间,学生学完理论后,立即上手实操,将“理论+实践”完美结合。集美职校学子的实操能力在厦门是出了名的强,就连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学子,都来向集美职校学子求教。

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集美职校将实训中心办在工厂里,实现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对接。学校与厦门金龙客车、厦工、路达等100多家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与企业开办“订单班”,采用“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模式,及时了解企业所需,让高级技师来学校授课,为众多企业培养专项人才,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

多名学生国赛获佳绩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16年,集美职校学子刘韦韦拿下国赛项目“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金牌;2017年,集美职校学子朱景湟获得国赛项目“机械装备技术”二等奖;2018年,集美职校学子魏博获国赛项目“焊接技术”一等奖……每年,在国赛的舞台上总能看到集美职校学子的身影。

不仅如此,集美职校学子简冰倩、祝铭杰、李晨阳还在2020年第一届中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进入前十名,入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其中,简冰倩取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这些只是集美职校学子精彩表现的“冰山一角”。集美职校学子中还有参加过南极科考的技术能手。在他们身上,展现出了职业教育的广阔前景。

特写

两年打磨培养技术和默契

集美职校学生曾令凯、陈慧林勇夺国赛二等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检阅各地职教技能水的最高台。集美职校两名学子作为福建省现代模具技术代表队出战,取得好成绩,这离不开该校学子和指导老师对技艺的匠心追求。

曾令凯和陈慧林是集美职校机械专业部2018级模具大专班的学生。2019年初,他们主动报名加入模具训练加强班,跟着蔡寅毅、钟秀福两位指导老师钻研。

“加强班都是利用暑假和周末,以及常休息时间训练,这非常考验学生吃苦的精神和毅力。”指导老师蔡寅毅说,从准备参加市赛,到省赛、国赛,他们打磨了两年。要完成一整套注塑模具制作,学生必须掌握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数控编程、钳工装配、模具抛光、产品注塑等多项技能。比赛时,两名选手要在12.5小时内做出一件成熟的产品。这不仅要求技术精湛,同时也是耐力、体力以及心理素质的比拼。为此,在时的学训练中,蔡寅毅、钟秀福先是一项项单独训练学生,等两人的基本功达到一定程度后,再练配合。“我们一天最少练6小时。”钟秀福说,通过反复的练和钻研,学生在实践中攻破每项技能难关。

在去年的市赛中,曾令凯和陈慧林获该项目第一名,成为代表厦门参加省赛的队伍。之后,他们又不负众望夺得省赛冠军,拿到国赛入场券,成为代表福建省出战此赛项的惟一一组选手。

今年4月底,省赛结束时距离国赛只有一个月,曾令凯和陈慧林来不及休息,就再次投入紧张的训练中,一遍遍打磨技能,培养默契。在国赛中,拿到考题后,陈慧林发现图纸的造型与实际操作有出入。“我在脑中先构思,然后和搭档商量,迅速将图纸上需要优化的地方画出来,整个过程大约用了4分钟。”陈慧林说,他们配合默契,迅速找出应对方法。

“每次看到一个毛坯原料,经过我们设计、加工,成为精美产品时,我就特别有成就感。”曾令凯说,这也是他喜欢该专业的原因。

蔡寅毅介绍,该专业运用比较广泛,像手机壳、鼠标壳、隐形眼镜盒等生活中的小物件学生们都能做出来。“每年学生还没毕业,就有企业来‘抢’人。”蔡寅毅说,他们学校“实操+理论化”的教学,让学生毕业就能上岗,这也是很多企业看重的。集美职校的学子在各大企业都受到好评。(记者宗琴 通讯员郑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