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走进校园 提升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工作

厦门晚报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南音社团参加厦门市 “鹭岛花朵”比赛。

南音、歌仔戏、答嘴鼓……如今,越来越多非遗走进校园,也有越来越多中小学被市教育局确定为“闽南文化艺术特色校”。

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成立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的通知,进一步提升我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工作专业化和科学化水。专家委员每届任期三年,第一届任期为2021年6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

厦门非遗保护专家、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成员黄念旭介绍,我市很多学校都有非遗特色项目,并且坚持了很多年。如公园小学的歌仔戏,厦门市金山小学的闽南童谣,国祺中学的南音,民立小学的高甲戏,滨东小学的答嘴鼓,汀溪中心小学的宋江阵等,六个区百花齐放。学校开设非遗校本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和闽南文化专家授课,有的学校还编写教材,学生频频参加比赛、演出。很多新厦门人的孩子也参与其中,对闽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南音 传承人进校园传授 旧曲新编便于传播

2000年,国祺中学开始实施“南音进入课堂,弘扬乡土文化”南音课题研究。之后,每学期安排三节南音课,南音正式进入初一年、初二年、高一年、高二年的课堂,学生学南音的演唱、演奏方法,形成“人人唱南音,班班有歌声”的良好氛围。

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方式不适合中学课堂教学。国祺中学的吴宝雅老师是南音市级代表传承人,她通过实践探索,走访南音老艺人,参考泉州师院南音教程,查找专业南音资料等,先后编写了三套南音校本教材,其中《南曲初步》被省教育厅评为福建省优秀教材,《千载南音》被列为同安区中小学阅读教材。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于2018年成立南音社团,分别开设唱腔班和器乐班,同年8月被思明区文化馆授予“思明区校园南音传基地”。目前,学校南音社团共有60多名学生,分布在一年级到六年级。社团负责老师吴洪晶告诉记者,社团每周四下午上课,主要是收集一些传统南音曲谱,还有非遗传承人新创作的古诗词南音等,供学生学

由于小学生学南音“工尺谱”难度很大,因此,上课的南乐团和南音协会的老师们为学生们筛选整理了一些适合演唱、演奏的南曲,并将谱子翻译成简谱,指导学生学演唱和弹奏。吴洪晶说,目前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如举办活动,由学校老师和学生作词,内容反映学校生活、歌颂厦门新风貌等,再请专家谱成南音曲,让学生表演。南曲新编,更加贴时代,能让南音在校园里得到更好的推广。

歌仔戏

现代版的歌仔戏

深受孩子们喜爱

公园小学是歌仔戏传承基地校,歌仔戏团成立8年来,取得了不少好成绩。从歌仔戏团成立开始,省级传承人曾宝珠就成为老师,定期到校进行歌仔戏基本功传授及折子戏编排。

多年来,曾宝珠和学校音乐组老师们大胆创新,在学校试点教学歌仔戏唱唐诗、课本剧及迎合现实题材的小节目。歌仔戏以校本课程的形式驻扎校园,学生每学年都参加市级、区级比赛。歌仔戏成为大家争相选择的兴趣课,学校先后排练了多个经典歌仔戏剧目。两年,学校逐渐转变排练现代歌仔戏体裁剧目,今年创排课本剧《司马光砸缸》。学生们发现,古老戏曲居然能和课本产生奇妙的反应。

闽南童谣

开设专门的固定课程

艺术团参赛屡获金奖

厦门市金山小学开展闽南童谣兴趣课程,成立闽南文化艺术团至今已有十多年。2015年开始,闽南方言与文化课成为学校的固定课程,每周一节,使用厦门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非遗项目闽南童谣省级代表传承人周长楫参与主编的教材,以教唱闽南童谣为主,并扩展到相关词汇、对话、故事和俗语。

学校闽南文化艺术团负责人林杰真是厦门市闽南方言与文化艺术“青蓝工程”工作室领衔人,她指导的闽南文化艺术团屡获金奖:六次蝉联海峡两岸“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金奖,四次蝉联“厦门市中小学生闽南文化艺术大赛现场赛”金奖。(记者 龚小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