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根雕艺术孕育于古城建州。建瓯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桩、树蔸、树瘤、竹根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其主要技艺流程有:去皮清污、脱水干燥、构思立意、描廓制坯、细刻修光、打磨除痕、上蜡防腐、配备底座、命名点题等。明代永乐年间用建瓯小乔木树根雕制的“金漆并爪龙”摆件,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建瓯根雕遗存实物。 2017年,根雕(建瓯根雕)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走进张木芳的工作室,只见满桌子小而精的根雕艺术品。一幅为建党百年献礼的根雕作品正逐步成形,张木芳正拿着雕刻笔,耐心细致地打磨。这是张木芳的习惯,用他的话说,把作品“晾一晾”,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又会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1966年生于建瓯的张木芳,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雕刻。张木芳注重传统雕刻工艺与现代雕刻艺术相结合的理念,博采众长,创作了一批唯美大气、独具匠心的根雕作品,屡获嘉奖。
记: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创作的原材料树根越来越少,您是如何克服这个问题?
张:首先是我们不再像之前那样,为了创作而直接去寻找树根,当然还是会去观察,发现一些好的材质,但不会直接破坏自然环境;其次随着工艺的不断改善,我们越来越提倡“精雕细琢”,减少对木材的浪费,对于有些造型略显奇特的树根,我们也尽量保持原有的天然本色;再而就是现代人审美观念的改变,原来求“大”的心态逐渐改变,反而是小一些的根雕作品更能让市场接受,这也有利于我们节约木材。
记:根雕制作最注重什么?
张:我觉得首先要有耐心,其次要有想象力。这两种能力其实是很难把握的,要恰到好处,多了不好,少了也不行。在我们的印象中,有想象力的人,一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要去尝试,但却很难耐得住寂寞;有耐心的人,往往会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久而久之会失去对生活和艺术的想象力。其实我觉得这二者是可以兼容的。从我自己走过来的路子来看,要先耐得住寂寞,要跟树根“生活在一起”,天天“陪着它”,观察它的肌理,研究它的纹路,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下手”机会。除了要耐心地观察以外,在雕刻过程中,也要心平气和,一刀一刀地慢慢雕琢,不能急躁。另外,想象力也很重要,要把想象力融入到创作的每一个阶段,你才能知道自己雕刻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这才能称得上“创作”,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记:建瓯的根雕和福州的根雕有什么不同?
张:其实是大同小异,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建瓯的根雕相对更追求“意象”的表达,而福州闽侯的根雕更追求“具象”。福州根雕追求的是“形似”,即要求雕刻出来的产品惟妙惟肖,追求细节和刀工,对手法要求比较高;建瓯的根雕追求的是“神似”,即用尽量少的雕刻,体现出某一类艺术形象,对自然和艺术的体悟需要更高,要求雕刻者有更多的想象力。同时,建瓯根雕的“根”味更浓,让人一眼就看出这是“根”雕出来的,保留了很多树根的本初状态。
记:接下来您有什么打算?
张:下一步,我还是重点把我们老祖宗的技艺传承下去。现在还带着2名徒弟,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主要是锻炼耐心,所以这一段时间都在教他们基本功。对于我个人而言,还是希望能够创作出更多精美的作品,不断跳出自己设置的条条框框,除了宗教类作品外,还要多涉足世俗类作品,让自己的作品更有个性,也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