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区官浔小学开展特殊教育专场活动

厦门日报

昨日上午,2021年福建省融合教育教学开放活动在同安区官浔小学拉开帷幕。活动以“普特双向共力,犇向优质融合”为主题,是特殊教育专场。

如何通过教育,让特殊儿童更好地接触社会?同安区资源教室的建设与发展有什么经验借鉴?6月16日至19日期间,国内融合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省内特教教研员、特教学校及融合教育试点校代表等聚集同安,以课堂观摩、专题讲座、评课研讨等方式开展学习交流。同时,从事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校领导、资源教师、高校融合教育专家学者、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特殊儿童家长等在线上观看了本次活动。

福建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历来重视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在同安举办我省首场以融合教育为主题的特殊教育专场教学开放活动,第一次将来自全省从事融合教育的工作者集中在一起,搭建了平台总结经验,助力推动了我省特殊教育工作更高质量发展。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公平的基本体现。近年来,同安紧抓特殊教育提升工作,全力推动融合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同安区启动随班就读(视、听、肢体、智力等残疾的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和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工作;2015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内含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两个项目;2020年,同安区融合教育教学成果获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成为福建省特殊教育改革试点校;同安区云埔小学被评福建省融合教育试点校……

“活动选址同安,是对同安特殊教育事业的信任和肯定。”同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同安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新时代特殊教育改革——一方面,坚持多元融合,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尽可能在普通学校学习,提高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坚持普特并举,争取社会对特殊儿童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通过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此外,坚持对标一流,不断丰富区域融合教育内涵,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链接】

探索14年 同安特教工作获省优

前段时间,同安区特殊教育工作获评“省优”——由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戴英妹校长主持的《区域化ADAPT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14年实践与研究》项目,在2020年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斩获特等奖。

从名称中的“14年”可以看出,这项研究是个系统性的“大工程”。

2006年至今,同安特教学校从普通学校不了解融合教育理念、排斥随班就读、特教专业背景人才不足、特殊儿童针对性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入手,开展错层次、分阶段研究。最终,独创出ADAPT融合教育建设路径,在同安形成了从学前到初中的完整随班就读生态链,并实践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随班就读工作模式,显著提升了同安区融合教育发展水平。

“融合教育能够让特殊学生有机会接触高质量普通教育、学会与普通人相处,也能让普通孩子学会爱和关怀。”戴英妹说,下一步,该项目将以现有融合教育示范校为典范、推动省内外更多地区、学校参与到融合教育的实践中,让普通孩子、特殊孩子共处一方乐园,共享一片蓝天。

服务特殊儿童 今年再建4间资源教室

随着融合教育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特殊儿童走进普通学校,和健康孩子一起学习生活,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基础”。

但是,在中国大班化的背景下,许多就读普通学校的特殊儿童无法得到个性化帮助。随着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提出,随班就读工作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相关政策、制度等保障更加扎实有效。

除品德、语文、数学、体育等义务教育阶段普通课程外,随班就读学生还将依据自身情况,在资源教室内学习生活技能、社会适应、劳动和初级职业技术教育等特殊课程。比如,视力障碍学生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学习盲文;听力障碍学生接受沟通与交往技能训练……

以区特殊教育资源和指导中心为依托,目前,同安区已建成6间资源教室。其中,云埔小学资源教室服务于莲花学区农村基层学校的特殊儿童,通过感统、漆画、自闭症等专业课程、“鼓圈”等融合课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村融合教育模式”。官浔小学把融合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打造集心理干预、课业辅导、感统训练、生活技能培训等一体的“资源教室群”。

今年,同安区将新建4间资源教室。它们分别设置在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同安区莲花中心小学、同安区东山中学和同安区实验中学内。

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会派出16名巡回指导教师,每月下校两次进行资源教学指导、师资培训、融合课程建构、融合环境打造等工作,帮助各校更好地运用资源教室、更好地服务学生,进一步推动融合教育向更优质发展。(记者 罗子泓 通讯员 吴启智 韩 超 魏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