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投资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战略支撑

泉州晚报

“十四五”期间,泉州台商投资区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力争2025年末全区生产总值突破440亿元、年均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40亿元,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台商区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高起点规划建设泉州科学城为牵引,以高新区主园区为支撑,加速创新载体、创新平台的空间布局和资源整合优化,呼应环清源山科创走廊,打造辐射全市的区域创新中心。聚焦泛化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智能电网、时空技术、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高技术领域,建立健全产业重点攻关技术目录(库),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产业带。

实施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工程, 支持中科院海西装备研究所“电机驱动与功率电子工程研究中心”由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标准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大科学装置,争取引进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打造基础研究创新科学基地、前沿技术开发高地、高端产业转化园地为一体的科创型产业生态圈。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工业园区、小微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设立一批新型孵化平台,引入专业化科技服务团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伴侣式服务。

培育引进科技创新平台

重点创新支持机制,发展壮大新型研发机构群体,积极发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福建省特检院泉州分院、福建省紫华陶纤研究院等科创平台作用,推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养骨干技术人员等服务。创新项目对接、订单式开发等形式,大力引进省内外科研机构和创新载体进驻或“柔性”进驻,与企业共同开发科技项目。

大力引进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建立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为企业开展检索、查询、实验、测试、试制、中试等活动提供设备、仪器场地、咨询、认证和技术 指导等专业性服务,帮助企业利用社会服务追踪前沿科研成果、规避技术风险、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更加注重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创新型企业孵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区转化应用,积极争取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高科技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分类支持创新型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壮大,力争创建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和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扩大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建立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库,常态化构建技术对接、专家会诊、联合创新等途径,为企业项目攻关、工艺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寻求解决方案。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产业技术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在境外、国内一线城市设立研发中心等“创新飞地”,对接前沿科技创新。探索推广“创新券”,对企业购买科技咨询、人员培训、技术转移等专业服务进行定向补贴。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进一步落实人才“港湾计划”,坚持人才发展与产业升级、城市转型互促互进,以解决人才服务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为导向,以完善人才服务体制机制、加快人才服务改革创新、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为结果导向,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新机制,突出项目引才、平台聚才、事业留才,制定人才发展指南,增强人才政策的优惠度和吸引力,提高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衔接协同,千方百计壮大高层次人才、产业人才、青年人才、台湾人才队伍。探索在海外、台港澳、一线城市依托同乡会、异地商会设立引才工作站,发挥“人才飞地”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技术转移等方面的作用,拓展引才渠道,鼓励本地户籍在外人才回乡就业创业。

鼓励用人单位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才相结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候鸟服务等多种方式柔性使用“外智”,吸引内地国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台商区兼职兼薪。构建更加积极的人才培养新格局,针对党政人才专业素养、 重点产业人才技能素质、返乡入乡在乡创新创业能力、科技型创业者、名企高管型创业者和“创二代”企业家等,创新激励机制, 开展专项攻坚,多措并举不断壮大各类各层次人才队伍,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聚力打造台湾人才服务平台,优化完善“泉台人力银行”信息化平台,搭建两岸人才服务的信息桥梁,做好台湾人才引进和优化台湾人才服务工作。在城市片区新增用地配建一定比例的高层次人才公寓和公租房,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的人才社区和“潮空间”,让广大英才来得“顺心”、干得“舒心”、留得“安心”。(记者 陈桂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