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早预警 维护儿童青少年眼健康

中国教育报

《信息化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报告》近日发布,《报告》呼吁大力推进公共政策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视力健康危机。

2015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玲教授团队发布了全球首份视觉健康国别白皮书《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指出中国面临着比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的视力健康危机,近视已成为影响人口素质的“国病”。此报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各地也在因地制宜地探索有效防控近视方法。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进一步普及,我国近视早发和高发态势仍在继续。在此背景下,李玲教授带领团队于2020年启动了新一轮研究,发布了《信息化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报告》。《报告》指出,信息化时代我国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与用眼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电子产品使用增多、低龄接触网络严重、短视频软件用眼时长增加以及睡眠不足等,对视力影响较大。《报告》指出,当下有约20%的青少年平均每天看电视超过4小时,逾六成的孩子在6—10岁期间便开始接触网络,而短视频软件的用眼时长占青少年网上娱乐生活总时长20%以上。

李玲表示:“近视不仅阻碍了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个人发展,也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国防安全带来了重大危害。建立健全公共政策体系是当务之急。”《报告》建议从决策、规划、操作、监管四个层面优化制度安排,例如将视力健康纳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范畴,成立专门机构作为抓手统筹工作,明确政府内部权责划分。李玲呼吁,近视防控须坚持“防控并举”路线,以信息化手段做好近视监测与防控,促进视光行业升级和大数据平台的构建。

《报告》强调,信息化时代虽然对儿童青少年的用眼行为与用眼环境带来了改变,但也有更多的信息化防控方法可用于近视的监测与防控。在近视发病机制仍不清晰的情况下,基于危险因素的公共干预政策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全天候记录儿童青少年的用眼姿势、用眼环境、用眼时长等数据,精准识别近视发生与发展中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此外,基于信息化手段的近视普查已经可以在两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百万量级的普查工作。快速、高效、廉价的近视普查可以为每一名儿童青少年提供近视早监测、早发现的宝贵机会。李玲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整合电子化、结构化的视力健康档案并建立眼视光大数据平台,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大数据方法训练的人工智能近视预警模型,可以极低的成本在全国复制推广,真正做到近视防控的早预警、早干预,实现以数据驱动决策,维护每一名儿童青少年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记者 李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