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之美,巧夺天工。
作为海底历经千年时光孕育的灵宝,以及“佛教七宝”之一,砗磲本身就带着浓浓的灵气,它的天然形质为其赋予了独特的美丽。而能工巧匠用精湛的雕工技艺雕刻出来的砗磲,往往洁白通透,缥缈出尘,惊艳了世人,惊艳了时光。
董锦灿就是这样一名雕刻高手。他曾经是一名护民守疆的边防军人,现在是国家一级 (高级)技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市非遗项目“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他特别喜欢以翡翠和砗磲作为雕琢原料,在泉州玉雕界名气不小。
有人说,他是位“多面手”, 而他说,所谓的“一通百通”,靠的就是工匠的勤奋努力和不断创新的思考。
走近他,你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位铮铮汉子对这被称为“文玩界白富美”的砗磲所倾注的“铁血柔情”。
军旅转业 钟情玉雕
董锦灿自学成才,17岁,作品获认可。
幼时的董锦灿经常在家里开的工艺厂里玩耍,对传统的泥塑、木雕技艺等耳濡目染,没事时还会自己拿起工具尝试着雕刻造型,而对玉雕,他更是饶有兴趣。
凭着一份对玉雕与生俱来的悟性和浓厚的兴趣,年仅17岁的董锦灿参与雕刻的一尊高约20厘米的汉白玉弥勒佛,在参加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获得诸多国内玉雕大师的认可。作品参展后被一名香港客商买走收藏。
1995年,董锦灿应征入伍。入伍期间,他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书籍、研习绘画。2004年,董锦灿回到泉州,在边防部门工作。闲时,他常去拜访惠安崇武等地的石雕大师,与他们交流切磋,由此,他的雕刻能力和艺术素养获得很大提升。
转业后,他一心扑在雕刻创作上。
其作品《年年有余》原本是一块“面目全非”、不规则的石头,埋在水土里不知多少年了。有次,不经意间,他在乱石堆里发现这块石是可塑之材,便把它“请”回来。放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有一天,董锦灿眼前一亮,发现可以因势利导把它雕刻成为作品,这才有了《年年有余》这个人人称道的精品。
精雕细琢 让美丽重生
虽已小有成就,但董锦灿不满足,他想走出一条创新路。
渐渐地,董锦灿发现,千年海底玉——砗磲深深地吸引了他。每雕刻一块砗磲,都像在和大自然千年的精灵共生共话。
事实是,砗磲的雕刻并非易事——它的厚度经常不够,形状也不尽相同。但董锦灿认为,正是因为创作不易,所做之物才越有挑战性,当然,这其间需要花费的心思也要比一般人多上数倍。
他认为,好的作品不仅要考量砗磲的天然外表形态,还要深入推敲它的内部结构。要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和创新意识,精雕细琢,确保每一件作品都精妙绝伦。
在他的匠心雕琢下,一块块满目疮痍、粗皮糙肉的原贝涅槃重生,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在磲艺坊工作室,你会看到,《兰》选用了尺寸较大的黄岩紫料,几撮兰花从岩石中冒出,花蕾含苞欲放,蝴蝶翩翩起舞,蜗牛漫不经心地爬着……工艺大师用镂空雕刻手法使整件作品立体感强。兰花香雅怡情,其性幽娴,玉骨冰姿,是为世上贤达,表现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童子戏佛》作品巧妙地利用原贝的巧色布局,雕工精湛,弥勒、童子及蝙蝠栩栩如生、饱满圆润。“笑佛”寓意达观豁朗、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童子”则取意阖家欢喜、其乐融融之意,故民间有童子闹弥勒之说。
为了展现泉州多种文化元素,弘扬海丝文化,《海丝刺桐》依托砗磲原形原色,巧妙地将东西塔、老君岩、九日山、闽南古厝等名胜古迹嵌入其中,雕工精致,形象地展示了古港的千年历史,再度描绘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和城市的多元文化,寓意着泉州人爱拼、敢赢,事业走向辉煌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追求。
砗磲是佛教的七宝之一,所以佛教题材的砗磲作品也成为董锦灿创作的主流。作品《梵音普渡》取材于南沙砗磲大贝,该料巨大厚实,雕琢出的大象头部凸显形体饱满,富有祥和之气。“白象”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圣物,在佛教中更是被赋予了更深远的寓意。作品中白象象征为佛,人物则代表众生。此外,该作品别具匠心,将《心经》刻于大象的宽耳处,使其更具佛教色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鲲鹏展翅》作品也是选用罕有的南沙贝厚料,董锦灿耗时数月,精心雕琢,将鲲跃出水面化为鹏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身上的羽毛、鳞片细微可见。作品底座依据木料的形状设计一个鱼头,就是隐喻的鲲。该作品寓意意气风发、志在千里、一展宏图。董锦灿说,不论是南沙大贝还是东沙黄岩贝,砗磲的原贝具有一种独特的天然美,创作者要敬畏大自然的这份馈赠,精心雕琢,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每一件砗磲于新的涵义。
不失自然 因势成趣
董锦灿说,玉雕讲究的是“一相抵九工”,注重依石造型。无论从形状的取舍、色彩的巧妙运用、纹理的灵活点化,都要认真地处理,想方设法挖掘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充分赋予玉石以“形、神、意”。
“除了细琢精雕,还要葆有艺术品原有的灵动,提高作品的意趣。”这是董锦灿的“雕刻经”。在2014年第十六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他创作的作品《仙人指路》和《如意》,用传统的雕刻语言,将情、意、景描绘到位,极具创意,荣获金奖。这也是董锦灿艺术创作生涯中的第一次巅峰之作。
董锦灿在玉雕创作题材上很是广泛,有佛像、植物、动物、别致的物件、具有人文风情的摆件等等,充分展现出他在玉雕创作上的深厚功底。另外,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使他在玉雕创作上更加游刃有余。
在经历了一番艺术实践与思考后,董锦灿觉得,传统雕艺的精髓不能丢,但如果不去创新与发展,再粗壮的艺术之根吸收不了新养分,也会日渐萎缩。
如今,董锦灿带着四五名学徒从事艺术创作。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把玉雕当成兴趣潜心钻研,将这门传统工艺发扬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