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龙苍村是著名侨乡,村里保留着30多栋番仔楼。如何让番仔楼焕发生机?日前,龙苍村以“盘活历史建筑,留住乡愁记忆”为主线,打造“龙苍村党建文化走廊”项目,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农村党建内涵式发展的特色道路。
□本报记者 黄雅珊 通讯员 曾玲华
设置“红色楼长” 管理番仔楼
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闽南(特别是泉州)民居建筑。放眼900多米长的龙苍村党建文化走廊,数十栋番仔楼、闽南古厝格外醒目,别有味道。不少番仔楼外墙贴上了“红色楼长”标签。龙苍村“两委”成员庄明珠是“细铁楼”的红色楼长,这栋番仔楼目前打造成乡愁记忆馆,常有人参观,她没少忙活。她说,她负责这栋楼的日常管理,比如打扫周围环境卫生,整理门前花草绿化,也会把游客来参观的一些照片发给楼主,希望他们经常回来看看。
据了解,早先,这些番仔楼久无人住,也没有专人打理,保护意识淡薄。龙苍村通过前期对接,目前已有15名党支部党员担任“红色楼长”,解锁了“番仔楼”的管理和运行,仅凭政府“买单”、仅靠少数“两委”干部“包办”,并且在党建走廊上设立7个党员养护岗,由挂钩党员负责花草的“三养三清”。
设立“街巷长” 推进民主自治
为了让乡村治理更精准有效,龙苍村党建文化走廊还设立“街巷长议事厅”来“逢四说事”。街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巷长由村两委和村民小组长担任,服务队则由片区民警、乡村医生、志愿者等构成,通过“1+X”模式,让党员干部主动“沉下去”,将矛盾化解的关口前移,推进村民民主自治。
东园镇党委组织委员陈舒洵介绍,“街巷长议事厅”通过收集群众反馈的一些问题,在每月4日、14日、24日,由群众来说事情,街巷长来议事情、办事情,最终,事情办得怎样,再通过民主评议。“这个机制实行以后,群众有地方说事了,也促进了党员为群众办事。”她说。
打造微景观 推动文旅融合
除了将数十栋番仔楼、闽南古厝串联成片,龙苍村还利用1500平方米的闲置场所打造“初心广场”“家风家训园”“侨音园”等10个微景观,通过配强村级班子、引入专业规划、盘活人文资源、加大环境整治、推动文旅融合等系列举措,全力打造“龙苍村党建文化走廊”项目,激发乡村旅游新动能。
陈舒洵表示,“红色楼长”和“街巷长”等举措把党员和群众连接在一起,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也能吸引新一代的侨亲回归到家乡参与建设,“希望民宿、餐饮、文旅、文创等业态的团队,能够加入到我们文化走廊的项目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