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包是婚庆中重要的彩礼
在泉州,大花包总会出现在各种婚庆场合。作为闽南特色的婚庆食品,花包的寓意格外吉祥美好,一来“花”的发音同“发”,且是面团发酵制成,寓意着家族兴旺发达;另一方面,花开既代表富贵,又暗含“开枝散叶”之意,蕴含着希望媳妇为夫家多多生养。昨日,记者来到位于西街的老寿春花包店,热气腾腾的大花包刚摆上架,引来喜食闽南传统风味的老少“吃货”们驻足解囊。□记者许雅玲/文 实习生谢亨/图
传统婚“礼”传闽南
依闽南的传统婚俗,纳彩的礼物中,除金器外,花包和鲜花最重要,其数量也是最多的。现在生活条件宽裕,男方备办花包的数量自然不会少。而在过去,嫁女的人家分送亲戚和厝边花包不仅是礼数,而且花包数量的多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亲家的身份高低和富裕程度,因此女方家大多希望男方能多做花包,只是普通的男方家庭则可能出于开支考虑不愿做过多花包。据说,还常有亲家之间因为花包数量的问题相争不下,甚至因此拖延了婚期,可见花包在闽南人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
传统大花包是老寿春花包店的拳头产品,花包上印有店铺的名号,轻的有九两,重的有近两斤,“有时候根据客人的要求,还可以做得更大。”
夫妻持守百年老店
正在店里忙活的郭淑贞今年58岁,她告诉记者,这家店的创始人是她丈夫的爷爷。30多年前,她嫁到柳家,开始帮着公公打理花包店的生意,学做各种糕点、馒头、花卷,还有大花包。家里的几位小叔子觉得守着老店赚不了什么钱,先后改行。于是,郭淑贞和丈夫独自经营起这个花包店。她说,花包的寓意虽多,其实制作起来并不复杂,因为一般是大批量定做,所以馅料是常备的,以花生碎、冬瓜糖、芝麻和白糖为主,闻起来十分香甜。
食客王女士夸店里的花包馅料足,面饼Q。郭淑贞笑称秘诀藏在酵母里,“我们还是使用传统酵母,不仅对肠胃好,发出来的面皮好吃有嚼劲。”至于酵母要放多少,郭淑贞表示,不只和面粉的总量有关,温度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夏天天气热,发酵的时间相对短一点,冬天就要长一些。”
美味香飘厝边头尾
虽然现在的糕饼已经可以实现“机器制造”,但郭淑贞始终坚持手工制作花包。她说,做花包三十多年,对时间、火候的控制都已谙熟于心,什么时候应该去捏捏面团,什么时候应该去调调火势,都是凭一种经验上的直觉。而且客人有的要求花包大一些,有的要求小一些,有的喜欢皮润,有的要求皮脆,这些灵活机动的变化都不是机器能轻易做到的。确实,比起机器制作的整齐划一,手工制作的花包在形态和口味上的微妙差别,也是引人入胜的魅力之一。
接订单时,郭淑贞夫妇经常两三点就要起床,早上6点多开门,揉好面饼,放进烤箱加温,再进蒸笼。郭淑贞感叹道,“以前最早用竹蒸笼,一个有十多斤重,一层蒸笼可以放六七个大花包,一次放三层,后来改用不锈钢蒸笼,再后来用的就是电蒸笼。不过老顾客都说,还是竹蒸笼蒸出来的味道最好。”郭淑贞表示,花包店生意一直不错,这些年来,一年只有大年初一关门休息,大年初二就会有客人来下订单了。有些老主顾,到外地工作以后,还会托人来捎带一点。
“做这个很累,所以两个女儿都不愿意做。”郭淑贞有些担心,这样的好手艺以后没有人愿意继承下去。不过她觉得,只要泉州人婚庆送花包的习俗不改,这手艺就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