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培训改革 规范化服务支撑青少年“体育热”健康发展

南方教育时报

在体育培训市场火爆的同时,后续的社会性公共支撑条件尚不完备。对青少年体育消费“热”、培训“热”,我们有必要进行理性的“冷”思考——既要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也要结合实际,及早干预,用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和监管来支撑青少年“体育热”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体育消费日渐红火,青少年更是成为其中的主力军。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参与体育消费人数比例位于前两位的年龄组,分别是3岁至9岁和10岁至18岁。新春时节,我国先后举办了冬奥会、冬残奥会,今年还将举办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杭州亚运会,更为促进青少年体育消费营造了有利氛围。

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体育消费“热”是好事。这既说明热爱运动的习惯正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并固定下来,也说明当代家长对孩子体质的高度重视,以及全面发展理性教育观念的回归。不管是从下一代体质进步的角度,还是从教育观念更新、助力青少年综合素养提升的角度,这都是意义深远的大好事。

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还需注意到这股热潮背后的一些现象。

其一是由“青少年体育热”带动的“体育培训市场热”。从市场规模来看,青少年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培训、体育装备以及体育竞赛表演三个领域。其中体育教育培训业的总体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青少年体育培训占很大一部分。庞大的体育培训市场,毫无疑问与国家推进的体育中考改革息息相关。如果青少年体育运动热的促成原因是“应试培训”,那“体育应试”导致的“体考军备竞赛”恐怕也会随之到来,这一点值得关注。

其二,在体育培训市场火爆的同时,后续的社会性公共支撑条件尚不完备。比如目前参与青少年体育培训的众多机构,其师资、课程、教学的专业化、标准化程度都不高;国家针对青少年体育培训的监管也比较薄弱,相关培训的课程体系、标准体系、等级体系都不完善。另外,目前青少年体育用品市场也大都是参照成人标准执行,缺乏青少年设计元素、质量标准元素,未必符合青少年实际需求和体质成长特点。

因此,对青少年体育消费“热”、培训“热”,我们有必要进行理性的“冷”思考——既要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也要结合实际,及早干预,用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和监管来支撑青少年“体育热”的健康发展。

首先,教育、体育、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应尽早出台具体的体育培训市场监管办法、课程设置标准、考核监督规定等,让面向青少年的校外体育培训市场不走偏,真正助力青少年体质提高和素养提升,而不是畸化为“应试体育培训”和“草台班子培训”。

其次,各地应该从深入落实《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角度,进一步强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并在建设过程中多考虑青少年需求,争取让青少年有属于自己的场馆、健身锻炼设施、运动比赛项目,为体育消费“热”提供现实的支撑。

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引导体育生产经营单位,针对青少年体育消费需求和身体发育特点,生产销售质优价廉的青少年体育用品、用具等,为青少年动起来、健康起来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