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以机制重构,赢高效治理

泉州企业家杂志[责任编辑:林春婷]

福州:以机制重构,赢高效治理

福州,常被誉为“有福之州”。

走进现在的福州,市民的幸福指数着实提升了不少,经过三年的水系治理,黑臭水体不见了,一有台风就担心内涝的隐患解除了,东南水城的别样风情重现福州,107条内河水系,200多个串珠式的亲水公园,让乐水的市民十步之内可闻水声,可见沙洲。

数十公里的城市绿道,把“山包”变成了“城市绿肺”,乐山的市民可以从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轻松地走进山林,在负氧离子的滋润下听鸟唱虫鸣。

不仅如此,地铁贯通,交通不再那么拥堵了——统计显示,全国100个大中城市中,福州的交通拥堵排名已从2016年的第19位降至2018年的第32位,城区平均车速提高了6.83%,日均堵情下降34%。更有数十万群众陆续搬进新建的安置房,彻底告别低矮破旧的棚户区……

当下,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百姓生活,无不对城市的承载能力、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向往。福州,这座中心城市,城市治理任务无疑十分艰巨。

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福州市通过工作机制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从根本上解决了许多老大难问题,以体制性创新赢得城市的高效治理,民生安乐,经济活跃。

福州:以机制重构,赢高效治理

老办法难以啃下“硬骨头”

机制重构,新机制“百日攻坚”见实效

“福州不是没有项目,不是没有好项目、大项目,就是因为征地拆迁不容易,导致项目落地难、落地慢,甚至没办法落地。”一段时间,熟悉福州的老干部忧心忡忡。据不完全统计,在无法落地的项目中,因为征地拆迁无法落地的占70%-80%。

类似的情况确实存在,闽江世纪城项目,就差一块地没交、一个宗祠没拆,2000多户无法回迁,5栋大楼没法开工。就因为一个地块的收储问题,金融街四个银行的项目无法落地。就因为外贸冷冻厂迟迟搬迁不了,火车北站片区危旧房改造项目6年无法交地……

作为省会城市,福州肩负着当好排头兵的引领带动之责,这种局面不破解,引领带动无从谈起。

不可否认,城市建设到了今天,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老办法难以解决这些问题,福州市决定党委、政府合力,系统性重构工作机制,推出了一套两手抓、两手硬的组合拳,贯通项目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福州市委提出“一线考察干部机制”、“一线巡察机制”这两个工作新机制。

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王宁书记介绍,一线考察干部机制,就是在攻坚克难的一线、在解决问题的一线、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下干事创业的一线发现干部,明判作风优劣,明辨能力高下。一线考察干部机制,让想作为的干部有了动力,让不作为的干部有了压力,更让浑水摸鱼、滥竽充数、萎靡不振、推诿扯皮的歪风邪气无处藏身。干部导向一确立,就像吹响了“冲锋集结号”,一下子重塑了干部队伍的灵魂。

福州市委还辅以“一线巡察机制”,带着问题,带着要求,带着标准,直插一线,直面干部,直指人心。通过不定期的暗访,深化和保障“一线考察干部机制”。

而福州市政府则从发展全局的角度、改善民生的角度,抓谋划、抓思路,并将工作思路,分解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可跟踪、可落实的工作项目,不仅列出项目具体内容,还规定了时序进度、责任人等。

缓解交通拥堵生成644个项目,水系整治生成5000多个项目,城市亮化提升生成249个项目,南北火车站整治生成228个项目……项目清单,俨如工作的“指南针”,对照项目清单,谁该挂奖章,谁该挨板子,一目了然,不再是大锅饭,不再是糊涂账。

政府列出的项目清单为党委部门的一线考核和巡察提供了明确的考核参数,一线考核和巡察又反过来保障了项目清单的落实。党政合力推出的新机制,在“百日攻坚”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短短百余日,解决了1562个久拖不决的疑难杂症:

晋安区20天解决拖了4年多的火车北站南广场10多户钉子户问题;鼓楼区10天解决了历时9年多的福州十九中预留地征迁问题;马尾区3天就解决了困扰3年多的实验小学、沿山通道等征迁问题、闽侯县15天完成拖了4年的“超山变”项目问题、永泰县1个月就突破沉寂6年的南城区旅游综合体项目、福清市拖了7年多的东旭电子项目1个月实现交地、高新区一鼓作气拆除了轮船港16座违建,啃下了拖了10年的硬骨头、2个月签下了拖了8年多的星网锐捷二期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福州全市共打通断头路38条,建了13年的仓山区金洪路通了;1994年开建的福清市瑞亭街区2条断头路也通了……更让群众拍手叫好的是,一大批“两逾”问题得到解决,短时间内,11892户群众回迁,数以十万计的回迁户搬进了盼望已久的新家。

福州又将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扩大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招商引资,落实“十项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等各个方面。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福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稳居福建省前列,引领带动作用日益突显。

福州:以机制重构,赢高效治理

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互不偏颇

系统集成:以化学反应,求几何效应

事善能,动善时,才能最终实现政善治。福州不仅会拔钉子、能攻坚,施政技巧、治理艺术也可圈可点。为期三年的“城区水系综合整治工作”便是典型一例。

一段时间,福州水体黑臭、城区内涝、沿河脏乱等问题颇为突出,群众反应强烈。水润万物,有水,城市才有灵气。福州市决定回应群众诉求,重现水城风貌。

“在新的条件下治水,福州得先在‘理念’上有所突破”,福州市市长尤猛军不仅考虑眼前,更考虑长远。福州有意识地导入了几个新理念,一是系统治理的理念。当下,如果只从局部、片面地去谋划一件事,只是“头痛医头”,只能事倍功半。只有通盘考虑、系统施策,力促“化学反应”,才可能产生几何级数的效应。因此,福州愣是把“治水”一题做出了“内涝治理、黑臭治理、污染源治理、内河沿岸景观建设、水系联排联调”五个大篇,环环相扣,系统整治。福州还导入“生态治理”理念,福州明确提出“治水九有”——有自然弯曲的河岸线、有深潭、浅滩、泛洪漫滩、有天然的砂石、水草、沙洲、有流动的水,游动的鱼虾,有能与地下水自然交换、会“呼吸”的生态驳岸……,因为,只有这样的水,才是能留得住乡愁的家乡水。

科学施政,前提是立足全局、放宽视野,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福州治水强调“综合分析”的理念。比如治理内涝,福州不仅把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地形因素考虑进去,还把海水顶托的因素也考虑进去……通过综合分析,找出福州内涝的四个原因,拿出了九项措施,从根本上解除了内涝之患。

在宏观谋划、把控与具体操作落实之间,福州则以“市主导、区负责、部门统筹、国企挑重担”这种全新的组织方式,把“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拿捏得恰到好处——系统把控、宏观定位、综合分析、资金筹措等较为宏观的工作,由市政府牵头,论证、确定分系统、子项目、项目清单、责任单位。而具体分工落实,由分解到相关区、县、部门、施工单位等。

100亿元的投入,几十个部门单位相互协作、1300多个项目齐头并进,所有的人、财、物汇于“治水”一炉,其中的叠加效应呈几何级数倍增。更难得的是,三年治水,治出了干群一心,群众支持。在水系治理的攻坚阶段,群众主动支持治水的感人故事随处可见。鼓楼区陆庄河西洪小区楼外162户杂物间,业主多为老年人,这些老年人老当益壮,只用了5天半时间全部搬迁完毕。台江区福州十七中宿舍楼临时新增的7户征迁户,仅4天就腾出房屋并移交。仓山区胪雷河鳌里段整治中,村民杨秋珍第一个搬迁,还提前腾空房屋,作为征迁签约点……

大建设需要大投入,钱从哪里来?

经营理念,效益意识,破解“只讲投入不讲效益”的怪圈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城市发展,没钱不行。尽管福州财政总收入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然而,面对动辄百亿、千亿的大投入,仍旧捉襟见肘。

那么,钱从哪里来?

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从树立经营运作理念中来,从明确项目主体的效益责任制中来。不能一味地赖在财政上要钱,不讲产出,不问效益。而应是巧运作,善经营,努力见效益。

导向,有时是最好的催化剂。导向一变,福州频频上演着“政府一分不出、事业兴旺发达”生动故事。

福州地铁1号线已开通,多条地铁陆续开建,总投资2000多亿元。福州地铁公司初步整理出沿线近5000亩土地,通过沿线物业开发,预计可收益2500亿元,从根本上解决地铁建设的资金投入。

福州曾被称为“纸糊的福州城”,全市尚有106个连片旧屋区需要改造,初步测算,总投资不少于5000亿元。福州城市建设经营运作工作组通过土地整合、规划提升、设计优化等措施,不仅承担起这5000多亿的投资,预计还可盈利60多亿元。

仅城区水系综合治理一项,总投入就超过100亿元。福州将全市81条河道治理和100条河道的运营管养的任务,按流域打包形成7个项目包。每个项目周期15年,设计、施工、管养一体化。通过公开招标形式,全部由中字号、国家头的大型企业来承包。福州借此把原来单纯的建设投入,改为了购买服务。机制一变,福州至少掌握“省钱”、“保质”这两大主动权,一是按项目付费,项目落实了才给钱;二是按效果算钱,在12-13年的运营期内,每年邀请第三方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估,达标了才给钱。不仅大大缓解了水系治理的筹资压力,又调动施工单位的积极性,高标准建管。城区绿化也一样,不再以种了多少棵树来算钱,而是以种活几棵树来算钱。去年,省里要求福州一年新增8000个停车位,福州进行经营运作,拍卖地下空间,用社会资金做停车场,不仅完成了建设任务,还赚了近5个亿……

启动188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城”建设,落实“东进南下”战略,是福州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关键一招。

关键之举,需要重点保障。据测算,仅2.59万亩的启动区,光征地拆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融资成本,就要近千亿元。万事开头难,启动区如何破题倍受关注。福州仍以经营运作理念,直面投入难题。

滨海新城建设指挥部的负责人介绍说,新区可能暂时没钱,但掌握着土地资源和政策资源。通过土地换资本、土地换产业、土地换空间,把土地、政策以及其他城市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效益来,努力用政府这双“有形的手”拉动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形成贷款、投入、回收、还贷、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谋求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促进新城建设项目由财政投入为主向市场化经营转变。

当然,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明确每一个项目主体的效益责任制。在福州,不论哪个层级的主体,都要琢磨手中可以拿来开发、盘活、建设、运作的土地和其他各种资源,提出经营运作的计划,落实效益责任。

为此,福州市政府手把手地指导滨海新城指挥部,寻找提升效益的四大关键点:

一是向规划、设计要效益。用科学的规划、合理精确的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资源及各类资源的经济附加值,最大限度地扩大效益。二是合理确定建设步骤。该快的快,能缓则缓,该一次性投资就一步到位,能分期的就分期,既缓解一次性大投入的资金压力,又避免增加将来改扩建时的拆迁成本。三是努力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首先,把握好新城地价增长启动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差别,掌握好土地出让的时序,分阶段出让,提高收益;其次,先建道路、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先建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把土地包装好再出让,提高收益。再就是通过“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招商引资、手续报批、征地拆迁、配套建设、安置房建设”等七同步,以最快速度回收资金,向时间要效益。

当发展格局从高速度转为高质量时,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思路、手法无疑也应相应地改变与提升。福州,敢于直面变化,敢于历史担当,善谋机制创新,这才赢得了上下同力的新变化。

(吴 沿)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