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新天地——写在晋江国际鞋纺城开业之际

泉州企业家杂志

搬出新天地——写在晋江国际鞋纺城开业之际

文/吴沿

“每个人都想搬!”

顾不上夏日酷暑,顾不上自家生意,最近,晋江陈埭鞋材商会秘书长、泉州海鸥鞋材董事长林海鸥起早贪黑地只忙着一件事,动员商会的鞋材企业整体搬入即将正式开业的晋江国际鞋纺城。

搬出新天地——写在晋江国际鞋纺城开业之际

晋江国际鞋纺城

“搬入鞋纺城,搬出新天地”,这次动员行动,林海鸥不是简单执行政府行政命令,而是以国际鞋纺城新平台直接受益者在现身说法。

2017年,林海鸥从只有200平方店面的鞋都市场,搬入国际鞋纺城,一下子扩到1000多平方。初来乍到时,林海鸥一边忙着把原来堆积在一起的货品分门别类地摆开来,一边在寻思着,新地方有点太大了,得转租掉几个店面才行。谁曾想,自己的货品一摆开,新店的照片通过微信传给自己的客户们,订单便接踵而来,不少客户在微信中留言“这么漂亮的货品怎么以前没看到?”,林海鸥才发现,过去店面小,不仅限制了场地,也影响了生意。林海鸥不再琢磨转租店面了,而是想着多研发些新产品,扩大生意……

搬进国际鞋纺城2年,林海鸥不仅生意规模翻番了,而且生意的层次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过去的生意,多为周边、或者国内的单子,一单能有个几千双、上万双就心满意足了。现在,来自国外的单子比例达到50-60%,跟斯凯奇、沃尔玛、ZARA、DEICHMANN等多家国外大公司做起了生意。一个单子一、二十万双也是常事。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政府开发这个国际鞋纺城的良苦用心——身为中国鞋都的龙头地区,陈埭要想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必须全方位地提升和跨越,国际鞋纺城便是这一转变的启动工程。

上篇:新区新起点

泉州南门外,自古就是个商业繁华之地。

据1928年秋天来泉州访古的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专家张星烺所作《泉州访古记》记载,“当宋元之世,泉州为第一大商埠。盖宋元时代之上海也。泉州南门外晋江畔,即当时之黄浦江西外国租界也。”

晋江国际鞋纺城所在地陈埭,便是这“泉州南门外晋江畔”的核心之地。2012年,晋江市倾资,全力打造千亿级的省级重点项目,绝不是空穴来风、一时兴起。

40年工业化积淀,陈埭镇已不能再沉醉于“乡镇企业一枝花”的旧框框中了,不论是产业升级的需要,还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希望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陈埭,能有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搬出新天地——写在晋江国际鞋纺城开业之际

晋江国际鞋纺城

陈埭身处泉州环湾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晋江市顺势而为,适时地将这一区域定位为“晋东新区”。巧借“2020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东风,不仅在这里布局了晋江国际鞋纺城,还陆续规划、建设了第二体育中心、人工湖、体育公园、海滨公园、温德姆花园酒店、鞋纺城大道等一系列生活配套与基础设施。届时,一座集大型商业、高档住宅、休闲旅游、运动健身于一体,配套齐全、宜商宜居的繁荣新区,将崛起于晋江南畔,成为大泉州中心城区新地标。

搬出新天地——写在晋江国际鞋纺城开业之际

也许从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待时日,但美好的愿景就足以鼓动人心了,昔日不少从陈埭搬到泉州市区居住的老板们,最近都在酝酿着再搬回陈埭,有的甚至连具体的居住地都想好了,选在人工湖边上,因为在这里,“可以生活、生意两不误”。

产业,永远是经济的核心引擎,只是随着工资水平上升、地价上升等拥挤效应,环保要求和产业结构升级等原因,传统的制造业聚集区,将无可避免地要向服务业聚集区转变。

适应这样的转变,意味着新生。

在整体搬迁动员会上,陈埭镇镇长庄垂生向广大业主阐述了这一历史必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成本的逐年提升,陈埭镇不少鞋业工厂正逐渐往内地及东南亚等国家迁移,小、散、杂的旧鞋都市场已不适合海内外采购商的一站式采购需求。建设鞋纺城的目的在于把鞋纺行业的根留在陈埭。鞋纺城之所以命名为“国际鞋纺城”,就是要吸引优质采购商,走向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成为亚太地区最大鞋纺专业市场。要做增量的鞋材生意,亟需鞋纺城这样体量更大、平台更广的专业市场来承载与服务产业,这便是政府建设鞋纺城的意义所在。从产业发展来看,晋江是国内重要的运动鞋材产业链聚集地,建设“高配套、高效率、低成本”的国际鞋纺城,有利于集聚并放大晋江在鞋纺产业链上的原材料开发贸易、设计研发、品牌等环节的核心优势,推动“晋江制造”向“晋江创造”转型,从根本上带动晋江鞋纺产业转型升级。

搬出新天地——写在晋江国际鞋纺城开业之际

晋江国际鞋纺城内部交通方便

“晋江国际鞋纺城坐落于晋东新区,处于泉州环湾发展的核心地带,项目总占地7900亩。晋江国际鞋纺城目标打造中国乃至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产品最新的千亿级别的原辅材料市场,大幅度改变晋江鞋材、纺织市场分布零散、方式落后、覆盖面小的现状。”

这样理性的文字,如果不配合点亲身体验、历史背景,也许很难体会到现实中“静水流深”的涌动暗流,感受不到转型过程中貌似沉寂实则惊涛拍岸的触目惊心。否则,晋江国际鞋纺城董事长吴世春也不会发出“市场虽然低迷,所幸人心未散”感慨了。

下篇:搬出新天地

任何规律,都不会因人的好恶而改变。社会发展是如此,经济发展更是如此。根据规律,顺势而变,顺势而为,则往往能事半功倍。走进正在融市的晋江国际鞋纺城,笔者看到了一些喜人的景象。

还是林海鸥,搬到鞋纺城后,自己都觉得变化太大。

过去,办厂开店20、30年,他从不外出参展,也很少创新,虽然店铺有些杂乱,客人来也没个地方可以坐,但每天人来人往、都能有几万元现金收入,他就心满意足了。

搬出新天地——写在晋江国际鞋纺城开业之际

国外人来鞋纺城采购

“以前在旧鞋都,老外都不愿意去。要跟老外做个生意,还得用车子把几十种、上百种鞋材样品拉到别人工厂的研发部去,让老外挑。现在,鞋纺城的环境好了,老外直接到市场来。常常是从早上九点,一直呆到晚上十点,饿了就啃点面包……很多大单都是在市场直接成交的。要么送往指定的代工工厂,要么直接发货到国外。”

搬出新天地——写在晋江国际鞋纺城开业之际

国外人来鞋纺城采购

林海鸥说,过去,市场上鞋材同质化严重,工厂可能来你这里剪样,然后跑到别的店铺去低价进货,恶性竞争比较严重。搬到了新市场,打交道的人群不一样了,逼得我们也得有新招。所以,近些年,他和他老婆时不时地得到国外去走走,去看看国外最近流行的服饰、包包和各种时尚的元素,带着这些信息,回来和研发团队一起开发新产品。

虽然创新之初,有些市场倒逼的感觉,但如今说起创新,林海鸥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他告诉笔者,“多亏了创新!”。

几年前,在陈埭一个工厂招上个300、500人很容易,现在要招100人,都很难。过去制鞋业需要大量的车工,现在人难招,逼得鞋材企业也得变化,他研发了一次成型的鞋面,可以节省大量的车工,同时也避免了大量的工业废料,一下子成了市场的抢手货。

现在的他,也不再固步自封了,除了去国外考察,还跟着鞋纺城组织的参展团,参加上海国际皮鞋展。可谓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整体参展带来的规模效应,让林海鸥的生意从上海一直做到晋江,“参展回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忙着接待外国客商,一次参展,先后有近百个外国客人来到我店里谈生意!”。

低迷之时练内功。类似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林海鸥身上。中盛仁亿纺织科技的施概龙董事长,也经历过“搬出新天地”的凤凰涅槃。

原先在旧鞋都市场,施总有四个店面。2017年,他买下了12个店面搬到鞋纺城。习惯做现金流生意的他,一看到鞋纺城人流不多,一下慌了神,想再退回旧鞋都,怎奈没有合适的店面,他回不去了。

回不去,总不能坐以待毙吧!残酷的现实,逼着他不得不另辟蹊径。施总开始静下心来,做产品研发、设立产品检测实验室、做营销模式转变、构建销售网络、成立子公司、推行“员工变老板”工作计划等,从不懂到入门、再到驾轻就熟,如今,施概龙一年的营业额中,有一半客户年采购量超过100万元,过去一个业务员可以服务几十个客户,现在一个客户需要2、3个人一起维护。如今,他不仅办起了织染厂,还申请了多项专利,通过GRS认证……

变化在悄悄地进行着,不仅是入驻鞋纺城的企业,还有身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政府部门。

“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提供服务的主体。”这句话在晋江流行了很多年,也践行了很多年。宗旨不变,手法不断推层出新。

吴世春,作为晋江国际鞋纺城的负责人,正是这一公务服务的直接实施者。他给自己的定位是:精细、超前、全覆盖。

搬出新天地——写在晋江国际鞋纺城开业之际

商户在整理货物

除了将客户“引进来”鞋纺城以外,他更关注于靠内功把客户“留下来”。为此,鞋纺城推进物业管理精细化水平,降低商户运营成本,接驳车、临时货运中转站、甚至提供翻译,只要客户有诉求,鞋纺城尽可能开辟服务;同时,抱团外出参展,拓展市场;建设数字鞋纺城线上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推介鞋纺城,招引采购商,为商户谋订单谋发展,让商户得到真真正正的实惠和利益。

搬出新天地——写在晋江国际鞋纺城开业之际

鞋纺城入驻商户

在调研中,鞋纺城发现,尽管一期ACD区已开放大量的店面,招引成百上千的商户,但全镇仍有不少商户未入驻鞋纺城。鞋纺城在加快B区竣工交付的同时,继续积极引导现有商户节约、集约使用商铺,通过回收、托管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融合腾挪鞋纺城商铺,重点用于旧鞋都未入驻鞋纺城商户的搬迁安置,努力做大鞋纺城市场份额。力争ABCD区合起来可容纳陈埭镇鞋材市场70%的份额。最近,又再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合作投资,目前正与陈埭鞋材商会等社会资本以及大型国企和专业运营团队积极洽谈合作,积极谋划二期市场建设规划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