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职业大学校长黄世清 陈玉玲/摄
(文/黎明职业大学校长 黄世清)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翼。福建、泉州作为国务院规划确定的“海丝”核心区、先行区,迎来了跨越发展的崭新机遇,对技术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承弘扬以“爱拼敢赢、重教求义、爱国爱乡、创新包容”为主要意涵、具有泉州特色的“海丝”文化,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具有“海丝”特色、契合区域需求的匠心人才,既是服务“海丝”核心区、先行区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必然抉择,也是黎明职业大学打造具有“海丝”特色的高职育人品牌,实现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路径。
近年来,该校确立了“师生本位、文化育人、开放融通、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海丝”核心区、先行区建设为出发点,打造“海丝”文化育人品牌,推动“海丝”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以传播“海丝”文化、传承“海丝”技艺为重点,整合政校企多方资源,实施“海丝文化+”专业(群)建设策略,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推动课内课外融通、线上线下联通、校内校外互通,构建传承、传播、研究、实践“四位一体”的“海丝”文化传承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培育具有“海丝”精神、国际视野的匠心人才,开展特色文化实践和文化服务,助力区域产业、文化、人才和高职教育走出去,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的阶段性成效。
一、搭机制建平台,夯实工作基础
(一)成立政校企协同领导机构。学校对接“海丝”核心区、先行区建设,成立“海丝”文化传承创新指导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推动“海丝”文化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并作为示范校建设特色项目之一。把培养具有“海丝”精神、国际视野的匠心人才,实施“海丝文化+”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索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海丝”文化大发展写入学校“十三五”规划。成立国际交流学院,整合政校企多方优质资源,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海丝”文化传承传播并融入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人才、信息、技术保障。
(二)健全共建共创共享机制。整合职业院校联盟、建筑职教集团等职业院校、企业资源,构建“海丝”文化教学资源库共建共创共享机制。实行“校企人员互聘、平台课程共建、课题项目合作、资源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共建特色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海丝”文化研究和传承传播平台,联合申报省级、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发起建设福建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化联盟,推进产教融合、国际合作,携手区域优势产业走出去。
二、融合“海丝”文化,创新打造特色教育教学平台
(一)实施“海丝文化+”专业(群)建设策略,构筑“海丝”文化人才培养高地。根据职业岗位相关、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以服务“海丝”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意设计为主轴,以省级示范专业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为龙头,以文化传播与创意设计专业群为主体,辐射带动现代建筑业专业群、国际贸易相关专业、服装设计及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形成“海丝文化+”专业(群)的特色教育教学平台,促使“海丝”文化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打造“海丝”文化育人品牌。
(二)实施“海丝文化+”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策略,打造大师、名师工作室。建设木雕、锡雕、蟳埔女服饰、闽南传统名小吃等4个“海丝”传统技艺大师工作室和王强“海丝”文化传播工作室、吴斌艺术设计工作室、吴春渊博士(台湾)工作室等3个名师工作室,引进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建设5个“海丝”文化传承创新机构、6支“海丝”文化教学科研团队,发挥大师、名师创新引领作用,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与技艺传承、社会服务,并在国际舞台宣传推广“海丝”文化。
(三)实施“海丝文化+”特色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推进“海丝”教育资源共享共用。编撰《“海丝”文化与视觉传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与贸易》等系列教材。联合20所院校、11个企业、1个行指委、1个媒体机构和2个政府机构,主持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教学资源库,按照“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原则,全面梳理“海丝”传统技艺、经典故事,建设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各类教学资源6600多个、习题500多个,将丰富的“海丝”文化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文化实践、科学研究等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教学资源库服务来自兄弟院校和社会的各类学习者。
(四)实施“海丝文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策略,实现实境真题德技并育。开发8门“海丝”文化核心特色课程,开设51门通识课程,共有35门专业课程主动融合“海丝”文化。推进教学实践改革,组建15个学生导师团,引导师生融通课内课外,围绕“海丝”文化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作品和毕业设计中做到真题实境真做,服务泉州申遗和“海丝”主题重大活动。开展“海丝”文化宣传、调查研究、创意设计、专利研发和文化创意实践活动,形成具有传承价值的文创产品、具有咨政价值的调研报告和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