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之有道
在这个工艺美术行业,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我师傅王经民……”
的确,如今他徒弟们不仅是惠安雕艺的中坚力量,还发展到瓷雕等其他工艺美术领域。在他亲授的弟子当中,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就有5、6 个,前来学艺的,不管认不认识,只要吃苦耐劳,热爱这门艺术,他都倾囊相授。
90 年代初期,机械化应用水平不足,浮雕工艺又繁杂,王经民想了个办法,当时有200 多员工,其中徒弟有20 多个,他把大家组织起来综合培训,把整条工艺细分为打巧、镂锡、雕、开脸等多个节点,看谁在哪个环节更为擅长,谁就专注于那个环节,流水线似的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徒弟们也更容易上手。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刚开始大家是不接受的,可在分工之后,大家取长补短,效率提高了一倍多,相应的大家的收入也提高了1 倍多,自然就趋之若鹜了。
除了在工艺流程上进行改革,王经民早期在设备改进上也进行过很多尝试,他将线条的粗细变化进行细分,制定几种固定的卡起提高速度。1991 年,他找到福建机械厂,对数控钻机的钻头进行改进,使其更为耐磨。
在管理模式上,他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以人为本,1993 年就为员工配备了耳塞口罩等环保设备。王经民说:“我们需要传承老一辈的手艺、技术,而不是观念,石雕今后也将发展成为一个创意产业,所以我们要拓展思维,才能将这门技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就这样一次改革一小步,多年跨越一大步,王经民的新海峡石业走在了行业前列。
用:以文为核
王经民在不断给工艺、流程、材料做减法的同时,又不断的在给作品做加法,加入文化和创意。文化艺术品总是给予人一种遥不可及之感,像作为首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石雕”的代表作送北京参展作品《女蜗补天》,没有百来万不出手的作品《对月听萧图》,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青石雕现场大赛优秀奖作品《大闹天宫》,曾经出现在窗台、屋檐、梁柱、坟头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石雕艺术似乎离生活越来越远。
事实上,文化可以是阳春白雪,同样也可以是下里巴人,从古至今,并没有存粹的所谓艺术品,艺术总是与一定时代社会的实用功利紧密相连,或是物质使用的,或是精神需求的,王经民深知这一点。
近来,王经民的一个最新作品,让人惊叹:“原来我可以离非遗那么近,离石雕艺术那么近。”
说这话的人正是重庆龙湖·舜山府团队的一员,他们在推翻了10 来版关于舜山府别墅门匾的设计方案,亲自出发拜访王经民,为别墅入户大门专门进行门匾设计。
门匾,就如古时的门楣,是建筑的魂魄,是对门望和家声的骄傲展现,是对生活和治家理念的充分彰显,是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是承载了家族过去和未来的独特印记。王经民结合不同业主所在的不同行业,用了石门匾里最复杂的工艺之一——以多层次造像、多种雕法来表达更为繁复的内容,底板加两个层次的雕刻,户户有不同的私家门徽,门匾上的图案达六种之多,有纤细的表达,也有繁缛的多层寓意。这一系列的作品让石雕艺术再次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就像专家对王经民给予的评价:“他凭借着自己三十多年的艺术积累,每每仅凭直觉就能释放有别于他人的创作个性,实为难得。更难得的是他的作品从不孤立于作品的本身,他的作品常常让人眼前浮现出它应该所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