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促服务 创新助实业——看建设银行泉州分行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建设银行泉州分行网点服务
泉州企业家杂志(本刊记者 林锦旺 通讯员 张华锋 杨颖)近年来,实体企业发展举步维艰,设法为它们卸下沉重的经营负担,是帮助它们走出困境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在“供给侧改革”要求的“降低实体企业成本”任务中,“融资成本有效降低”赫然在列。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银行利差日渐收窄、贷款利率水平日趋下降等原因,“银行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而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却“涛声依旧”。
在此态势下,中国建设银行泉州分行(下称“泉州建行”)一方面通过加快转变经营方式,推行“轻资产”转型等综合化、集约化改革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快金融创新,想方设法为泉州实体企业“减负”提供支持。
截至2016年9月30日,泉州建行各项贷款余额517.08亿元,其中企业贷款余额329.84亿元,集中投向泉州特色实体经济产业。泉州建行用实际行动表明:不能违背商业规则降低贷款利率的银行,在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方面上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在采访该行负责人时,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该行一以贯之的经营思路:银行应该时刻牢记与实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不是简单的银行让利,而是银企携手共进、互利双赢的良性循环,这也是银行赢得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
“轻资产”转型 为银行经营减负增效
作为一家金融机构,泉州建行这几年同样面临为自己“减负”的问题。据悉,该行近年来不断实施转型创效,为的就是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创效能力,以获得长远的核心竞争优势,而目前着力推行的网点“轻资产转型”是行之有效的“减负增效”良方。
近年来,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对利润空间的挤压,互联网金融模式普及、客户金融需求和购买行为的变化,倒逼着银行的服务渠道从以往“依靠建设新网点扩大资产规模”的“重资产”,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智能网点的“轻资产”转变,由实体资产向实体与非实体组合转变。
实施轻资产转型,一方面,盘活人力资源,让网点由存款机构向金融经营机构转型,让网点成为利润中心,使“守株待兔”的网点经营模式改变为“猎人模式”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转型降低了全行经营的硬件成本和人工成本,从而为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中的“银行成本”起到了间接作用。
自从2015年10月份推行网点轻资产转型以来,泉州建行已在三个方面铺开:一是扩大智能化自助渠道的引导使用,至9月底全行已布设自助设备917台,自助银行54个,智能设备交易替代率从去年底的7.53%提升到29.23%,而且大力推广移动金融,建行手机银行客户在当地四大国有银行占比超过了40%,移动金融交易量占比高达88.10%。;二是加强大堂综合引导,实现最有效的客户分流和高密度大堂服务;三是在线金融服务渠道分流柜面业务流量,通过在线远程人工服务实现网点服务渠道的延展和深化,使客户可多渠道办理业务,突破了时空限制,解决了网点业务峰值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