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新春随笔——记者眼中的年味
在湖北黄冈蕲春县过年,图为作者的爱人与女儿。
泉州企业家杂志(本刊记者 林锦旺)每隔两年,我都要随爱人回娘家过年。2016年正好轮到。碰巧的是,丈母娘搬新家,定于旧年腊月二十八日设席请客。
爱人籍贯是湖北黄冈蕲春县。蕲春,是我国古代科学巨人李时珍的故里。“药圣”的诞生地是否意味着此处盛产中药材?而盛产中药材是否意味此地多山?
爱人的老家是蕲春县向桥乡桥边村,正是大山深处。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描写:“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再贴切不过。丈母娘的老房子正处于背山面溪处,周围更是连绵群山,独门独户,往往要步行5里地才能遇见另一户人家。
去年新落成的房子在向桥乡镇中心,离老家有近50公里,坐30分钟的客运可到城关,按村里老人的说法,丈母娘全家“进城了”,终于“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我们是去年腊月二十五晚上到的新居,走进大门,与老房子的新旧对比,于我而言,感受可谓“无比强烈”:尽管都是三层楼,但是土墙换成了红砖贴瓷砖,裸露粗糙的红土地板也变成了光滑的瓷砖地,白色亮堂的节能灯取代了昏黄的钨丝电灯,露天茅厕变成室内卫生间,蹲式厕所升级为坐式马桶……总之,眼前不再是大山里的农民土房子,而是钢筋水泥砌成的城市楼房。
我在新房子住了近10天,在感受到山农新生活的喜悦的同时,也感受到山农们对传统生活的坚守。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厨房,尽管有了电磁炉、电饭煲、煤气灶等现代厨具,但是丈母娘还是在新厨房里砌了一个与山里一模一样的灶台。丈母娘说,只有柴火烧出的米汤才有米油的芬芳。米油,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被奉为养胃灵药。而对很多中国人而言,“柴火饭”代表着对童年的回味,是对原乡的一种特别纪念。
湖北乡下家家可见的腊鱼,今年春节,丈母娘家生活改善了,腊鱼的做法还是没变——在冬天的空气里慢慢风干。有所区别的是以前挂在屋檐下,现在挂在阳台上。
除了饮食,还有习俗。腊月二十八,乔迁之宴如期举行。蕲春山里的习俗和闽南完全迥异:但凡宴席,上菜一般是先上一道,间隔三五分钟再上一道,不管有没有吃完,上一道菜都要撤掉,因此,感觉两三个小时吃下来,桌上就一个菜碗。还有一个迥异之处,头一道菜是鱼,最后一道是主食,总共12道菜。一道菜夹一两筷,然后就是彼此敬酒,酒是湖北有名的枝江大曲。我对面坐着一位小女孩,她先用筷子将圆子串成“糖葫芦”,然后用手一拨,圆子便骨碌碌滚入碗里。
除夕的素食年夜饭,初一的团圆饭。就在微信朋友圈里比赛年夜饭的丰盛程度,而蕲春山里的习俗,年夜饭是名副其实的素食宴;而初一早餐这顿,当很多地方用吃斋来清理肠胃之时,当地人却用尽所有荤菜大快朵颐。
还有一个炭炉一个小锅的鄂家土菜、自家编织纳底的暖鞋、冬天取暖御寒的手炉、在家门口种上一片蔬菜等等,不一而足,种种传统随着山里的农民走出了大山,靠近了城市。
从大山深处到城市边缘,从农村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的蜕变,变化的是住所和环境,不变的是时间和记忆;变化的是生活水准,不变的是生活习惯;变化的是心情,不变的是情怀。人家说:乡愁无处安放,我却以为其实乡愁从未离开,永远安放于自己的内心,如同汩汩不绝的精神源泉,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时刻滋润着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