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胜泉:泉州“新丝路”上的领头羊

泉州企业家杂志

  潘胜泉告诉记者:“传统服装制造绝对不是夕阳产业!”如今,潘胜泉将中低档订单移到柬埔寨生产,而在泉州的总部则腾出更多的精力致力于中高档服装的研发和生产。目前,潘胜泉中柬两地的工厂每天可以生产6万件成衣(国内2.5万件,柬埔寨3.5万件),位于泉州的峰亿纺织产业园已形成纺织品原料一条龙的产业链,这些原料通过航运等,被源源不断地送到柬埔寨的服装厂进行加工,再出口到欧美各国。
  巧的是,这条运送纺织品的航道恰恰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今时今日,在国家大力构建“一带一路”的历史大潮中,越来越多的泉商像潘胜泉一样继续活跃在这条路上,通过投资“世界工厂”把更多的“泉州制造”输向世界。

走出去,泉州具备多重优势
  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2014年泉州进出口总额达308.56亿美元,中东和东盟是泉州外资的重要来源地。目前,泉州企业赴中东、东盟等地投资设立办事机构32个。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是一个经济载体,承载着泉州对外贸易的新方向。泉州的双向投资贸易行动计划拟全面提升泉州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着重发展与东盟、南亚、中东等国家的合作。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许多憧憬着“走出去”的泉籍企业家都希望能向潘胜泉“取经”。潘胜泉介绍说:“泉州企业走出国门,有很多优势和潜力,但不是每家企业都适合走出去。”
  在他看来,在国外设厂风险大、困难多,企业一定要克服文化融入难、国内外法律差异、境外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问题。潘胜泉说,至今他都还在克服一些管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水土不服”。例如,柬埔寨工人纪律意识、独立意识差,工厂运作容易受政治波动的影响;当地员工的生产效率远远低于泉州;缺乏管理信息系统,一些原材料从泉州送进服装厂后突然出现短缺,为了应急还得紧急空运。
  因此,潘胜泉不厌其烦地提醒同行,要往外走,必须得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企业要有一支精干的运营团队。二是产业链要尽量完整,才能很好地把控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生产不停顿,交货能及时。三是生产订单要持续,有一批优质的海外客户作为支撑点,提供稳定的订单,保证生产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撑,保证按客户要求的时间点出货,又能保证国内资金不会出现断裂影响生产。
  因此,正是由于是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让潘胜泉和他的峰亿集团顺利地“出海”,朝着“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异国他乡发展的风生水起。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