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泉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

泉州企业家杂志

  三是着力在撮合“两岸联手,产业融合”方面求先行。泉州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湾汉族同胞有44.8%祖籍泉州,达900多万人。泉州将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泉台产业合作基地,依托泉州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积极融入福建自贸区建设,出台市政府《关于组织实施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试点经验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实施更多先行先试政策,构建更高水平的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共建泉台合作示范区,寻求两岸联袂互动,携手共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文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新途径。
  四是着力在增进“海丝”文化交流、海洋文明传承创新方面求先行。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个代表中国的“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各种文明、各种宗教在泉州和谐相处、相互交融。泉州将加强城市对外宣传和推介,深入推进与“海上丝路”沿线各国的人文交流合作,传播好“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声音;积极互学互鉴,弘扬中华海洋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华人华侨闽南文化原乡、历史文化遗产宝库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创建中华海洋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高端创新平台。
  五是着力在深化金融领域国际合作方面求先行。泉州实体经济发达、对外贸易活跃、金融市场稳定,是我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也是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泉州将依托国家级“金改区”基础,进一步加大在涉外金融领域的先行先试政策力度,复制推广自贸区试点工作经验,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双边、多边合作,鼓励金融机构推行商业保理业务,大力开发推动“海上丝路”建设的金融产品。此外,泉州自古就是中国与阿拉伯文明交汇之地,宋、元时期,泉州的穆斯林多达10万人,目前泉州仍有阿拉伯后裔超过5万人,泉州将依托与阿拉伯国家的历史联系、现实基础,积极申请扩大泉州金融业对阿拉伯国家开放程度,积极吸引伊斯兰国家金融资本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
  六是着力在加快制造业绿色智能转型方面求先行。泉州产业门类齐全,拥有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了石化、纺织服装、鞋业、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等5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获得 “中国鞋都”“中国伞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等国字号称谓。“海博会”“鞋博会”“石博会”等与产业相配套的大型国际性、专业性经贸展会已分别成功举办了18届、17届、15届。去年7月,中国工程院把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帮助编制《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及2020行动计划》。泉州将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建设泉州市网商(虚拟)产业园区,推行集群注册登记,加快实施 “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行动,着力引导传统优势产业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导向转型升级,积极拓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海洋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打造“中国制造2025”样板城市。
  七是着力在深化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城市间交流合作方面求先行。“一带一路”战略对外互学互鉴、互利互惠,对内更应联动互动、共建共荣。因此,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城市层面上合作抱团、优势互补、共同参与、融合发展是必然选择。推动 “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及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加快成立,让海陆丝绸之路城市间、企业间建立合作交流常态机制,互学互鉴、分享经验、交流技术、创造机会、传递友谊,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携手共为。加快启动泉州与西安等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间的合作协议,实施更加富有成效的合作,共同推动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联动发展。积极培育和挖掘“陆丝”、“海丝”文化内涵,推动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积极开展中外城市间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的交流活动,加强人员往来,不断增进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扩大利益契合点,实现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人民。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