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农转非”城镇化脚步渐近

泉州企业家杂志

滩涂变废为宝

曾经的洛阳江畔,滩涂无人问津。如今的洛阳江畔,红树林 “野蛮生长”。

采访当日,欧阳炯与记者一同参观了洛阳江畔的红树林。郁郁葱葱的红树林错落有致,白鹭时而栖息于此地,时而在江边飞翔。欧阳炯告诉记者:“红树林从原本的300亩增加到现在的6000亩,成为福建省目前面积最大的人工红树林,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显然,小农意识已不能适应洛阳镇的发展,洛阳的城镇化建设既是大环境倒逼,又是乡镇发展的必然。依托台商投资区良好的发展前景,洛阳必须有所突围。

江畔滩涂的变迁便是洛阳在转型中作出的选择。

红树林是洛阳江一道天然屏障,也是洛阳镇政府生态保护的“重头戏”,为了让红树林茁壮成长,洛阳镇政府指派专职技术干部,雇佣8名护林人员,切实加强对红树林的管理。并投入343多万元在洛阳江万安段建起一条海堤,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洛阳江滩涂湿地及生物资源,改善了洛阳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每年有200多种鸟类栖息于此,成片的红树林成为泉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幅诗意画卷。

除了对红树林的保护,镇政府还开展“消除白色污染、共建绿色家园”活动,协同镇环保、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禁白”“禁磷”等专项检查活动。

此外,在农村旧村改造和村容村貌专项整治工作中,投入了200多万元新建了96座无害化厕所,拆除“碉堡式”厕所320座;在工业区建设中,投入近300万元按要求搞好相应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擦亮历史古迹 城镇化脚步渐近

“名桥古镇誉中华,新貌雄姿海外夸,实业蒸蒸欣日上,洛阳惠邑一枝花。”洛阳桥桥长834米,宽7米,与赵州桥、卢沟桥、湘子桥等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躺着的”洛阳桥已经和“站着的”东西塔一同成为泉州的文化地标。如何让洛阳桥“重振雄风”,带动和辐射整个洛阳镇的旅游文化产业,洛阳镇党委书记欧阳炯有自己的想法——建设洛阳古街和开发洛阳江畔一日游。

单打独斗难成大气候,洛阳桥虽然古老,但作为旅游景点未免单薄。好在洛阳镇并不是只有洛阳桥这处拿得出手的景观,洛阳古街,同样有着可圈可点的历史文化底蕴。

洛阳街贯穿洛阳古镇南北,一端与洛阳古桥相连,一端与324国道相接,因全长3里又被称为“三里街”,始建年代约在唐天宝年间,民国期间兴建起富有南洋风情的连排骑楼并至今保存完好,而有“小中山街”的美誉。

此外,蔡襄祠,历史名人陈金城、陈伯达故居、《康定情歌》作者吴文季故居、昭惠庙、义波祠、张氏大夫第、云盖寺等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都聚集此地。可谓人文景观和自然元素全新契合,古桥、刺桐树、闽南建筑群这些泉州特色的文化元素,景观形态相互交织、相互穿插。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古街只能走保护这条路。欧阳炯告诉记者,旧镇区改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用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新建商住楼38幢,拥有一条长达500米的宽敞大街的洛阳新城如今格外引人注目,镇区改建二期工程也正在推进。为保护洛阳江边天际线,洛阳江畔将不允许建设高层建筑。

根据规划,绵延7公里的洛阳江沿江景观带会像一条锦缎贯穿南北,连接着不同的城市空间,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

洛阳古桥将成为整个古桥文化旅游区的重要依托,结合红树林特有的观赏情趣,加之各类娱乐休闲设施配套的点缀,必将极大提升古桥文化旅游区的品质。

除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外,镇政府还加快完善各类生活配套,让洛阳在转型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如加快富丽华园、金贯大酒店、海景商城、新新蓝郡的开发建设,促进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加快国道324线慢车道改造工程、福厦高速公路拓宽改建工程、台商区南北主干道、东西主干道、洛沙大道、洛江公路、洛河公路水泥路面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泉州台商区开发建设进程的加快,洛阳镇这个“古镇风貌区”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洛阳“农转非”指日可待。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