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我省书法创作,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艺委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政协书画院、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漳籍书画名家画写漳州——柯云瀚书法作品展”,将于10月15日至11月14日在福建博物院开展。
上世纪80年代至今,柯云瀚这个名字频频亮相全国各地书法大赛,并屡获大奖,成为福建书坛一颗耀眼的明星。此次展览汇集了他十几年来创作的篆、隶、楷、行、草近百幅代表作,将以故乡文脉、笔底风云、经典追梦和岁月流金四个篇章,全面展示其书法艺术风貌。
拜 师
1958年7月,柯云瀚出生于漳浦县。作为千年古县之一,漳浦虽地处僻壤,却继承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文脉绵延不绝。诞生了黄道周、蔡新等书法名家,蜚声海内外。
受地域文化滋养,柯云瀚自幼爱好书法。“祖父虽未上过学堂,却是个书法爱好者,写得一手漂亮的柳体小楷,对我的影响极其深远。”在柯云瀚的记忆中,他七岁便开始了描红和毛笔字练习,启蒙老师就是祖父。
1976年,柯云瀚高中毕业,由于彼时高考尚未恢复,他只能回到村里当农民。然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的志向和兴趣爱好。
一边自学参加高考,改变了命运;一边拜师学习书法,对技艺精益求精。柯云瀚1982年参加工作,首站是漳浦县委宣传部,此后从科员干起,在文化馆长、乡镇长、宣传部长等多岗位得到锻炼。
改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他对书法的孜孜追求。漳浦县城有一位叫陈文德的先生,写得一手苏东坡的大字,柯云瀚经常去请教学习;还有一位书画名家陈少华,精于国画与隶书,他也不时去观摩。由于酷爱书法,柯云瀚到处拜师学艺,得到过林跃文、陈连城、苏文普等当地书法名家的指点。
“‘文革’时期,一些书画作品遭受破坏。我经常趁着夜深,跑去把那些待焚毁的碑帖和书籍‘偷’回来,闭户临摹,反复研习,也因此保留下许多珍贵碑帖书籍。”柯云瀚说。
成 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资聪慧的柯云瀚勤耕不辍,日积月累,对于书法用笔,字形结构、气息的运用,终有所悟有所得。加之有幸遇到白鸿、余纲等书法名家的提点,书艺得以精进,视野更加开阔。
学习书法期间,柯云瀚几乎临习了所有的名碑帖。他的篆书,得益于商殷的《散氏盘》;他的隶书,取法于汉隶《张迁碑》《史晨碑》《曹全碑》等;他的楷书,得法于魏晋南北朝《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郑文公碑》;他的行书和草书,则以“二王”、米芾、黄庭坚为宗,并自成风格。“学习书法必须从一家入手,熟练掌握,再广泛吸收,融会贯通。”柯云瀚说,除了对名家作品的反复研习,他也追求创新,力图在传统轨道上,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构建独特的艺术框架和格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各地的书法赛事、书法展览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柯云瀚也由临摹研习走向创作投稿之路,并屡获大奖。“他很早就在书法界崭露头角,兰亭奖、全国奖、中青展奖、单项奖,全都拿过。”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说,柯云瀚的书法虚实相间,张弛有度,既见肆意潇洒的才情,又显沉着犀利的胆识,可圈可点,可赞可叹。
传 承
2007年,对于柯云瀚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这一年,他从政府公务员转至省文联工作,任秘书长一职。此后11年,他履职尽责,在福建乃至全国的书坛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2013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当代名家系统“三名工程”中,选出了代表中国书法复兴后全国最优秀的50件作品,柯云瀚的巨幅行草书中堂《春江花月夜》便榜上有名。
柯云瀚一方面在古典作品和中外文化浪潮中遨游,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求着表达个性和主题精神的艺术语言。
目前,柯云瀚身兼全国各省书法作品评选工作的评委。过眼评定的作品成千上万,致使他眼界开阔,对优秀书法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由此慢慢形成了独特的书法理念。
“一件好作品,要做到传统、时代、个人三结合;艺术家的价值在于能让作品说话,而不是靠地位、光环、头衔、关系说话。”在柯云瀚看来,福建当代的书法创作不仅要回归书法的本体,表达出当代的正大气象,还要有福建风格、闽派书法家的气度。唯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而今,退休的柯云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推进书法创作上。“我建议要为书法家队伍发展营造更佳的人文环境,同时加强书法家队伍建设,倡导重统尚艺,德艺双馨。”柯云瀚说。
对于书法艺术的普及和国粹的传承,柯云瀚也一直在路上:通过“中国书法进万家”、“海丝杯”全国书法大展等形式,推进全省书法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重视学校对书法及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展览、展示、培训、交流会、座谈会、沙龙的方式,结合社会团体、企业等各方力量,努力实现书法走入千家万户。(本报记者 程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