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钟:每年义务开展培训 助农脚步从未停歇

泉州晚报

在做疝气手术前,76岁的李时钟都会骑着摩托车,天蒙蒙亮就从位于南安梅山蓉中村的家前往金淘、码头等周边乡镇,为有困难、有需要的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术后康复期,他的电话也常常响起,这名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无法再骑摩托车,便打车上门为农民服务。自从1981年成为村里的农技员后,他每年自掏腰包举办农业技术培训会,为本地及周边乡镇的农民培训农技知识,帮村民们提高农业产量。

村里第一批农技员 每年义务开展培训

李时钟家旁边有一片试验田,记者见到他时,他正与农民查看地瓜试验品种的长势。他家一楼店铺上挂着“蓉中村现代农业科技工作指导站”牌子,提供的服务包括定期培训现代农业科技人员、到田间指导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防治病虫害等。他还与十多位农民成立南安梅山祥美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共同致富,成员已有七八十人。63岁的农民老李说,他找李时钟咨询种田的各种事项已几十年,“我们从年轻人变成老人,他一直没离开过田地。”

1981年,36岁的李时钟成为村里第一批农技员,之后长期深耕农业、水利领域。他一边学习增长知识,渐渐升级为农技师,一边将技术传授给农民。1981年起,镇、村每年要组织较大规模的培训会四五次,他均义务授课,来听课的不仅有梅山本地人,周边乡镇的农民也闻讯赶来。他还受邀到金淘、康梅、罗东等乡镇的村庄开小型培训会,“一般先到现场看看有什么问题,再集中讲一讲技术和方法,每次有十多人听课。”他说,由于白天较忙,培训会多数只能放在晚上等闲暇时间。

今年,76岁的他仍坚持义务培训,已在梅山镇培训3次,并受邀到码头诗南村、新汤村等地举行现场培训会。有农民要给他补贴路费,他说:“要是给钱,我以后就不来了。”

手术后还没康复 助农脚步也未停歇

熟悉他家庭情况的人都知道,他要专心工作有多难——他的妻子33岁时中风生活无法自理,而当时儿女尚小。他事务繁多,既要照顾家庭,也不能耽误工作。“实在没办法,就把小女儿带去培训会。”他说,农忙时,儿女还要帮忙割稻子,天气炎热的夏天,他就买西瓜犒劳孩子们。

摩托车是他的“好帮手”。当农民有一些突发性的问题打电话求助时,他便趁着旭日初升之时骑摩托车赶去。有一次,金淘一位农民老谢向他求助,他第二天清晨5点多就出发。“老谢说初步判断是稻瘟病,我便顺手把药带上。看过现场后确认是稻瘟病。”他见老谢家房屋破旧,生活拮据,便免费送了两桶药。老谢过意不去,他则说道:“你再跟我客气,以后我不来了。”

现在年纪大了,李时钟仍骑着摩托车东奔西跑,儿子李东波十分心疼。“我劝过他,他不听,说不去不行。”今年7月,他做了疝气手术,医生交代要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可农民求助的来电没停过。“摩托车暂时不敢骑了。远一点的地方,他要么让农民带过来给他看,要么打车或让我载他过去,近一点的就自己走路去。”李东波说。

平时热心公益 深受远近村民信任

李时钟有抄写名言警句的习惯,后来他将其整理成《做人的99条》,告诫自己“想要取得他人尊重,先要尊重他人。”“共产党员要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平日里热心公益。得知梅山镇民生工程芙蓉新桥存在资金缺口后,他立即捐出3万元,成为全村第一个响应倡议的党员。近年来,每逢春节村干部组织慰问困难群众,他都慷慨解囊。他在日常生活中却省吃俭用,喝的酒都是自己酿的地瓜酒。

“在家庭出现变故,需要精心照顾一家老小的情况下,老李始终不忘初心,高质量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义务为农民培训农业技术知识。退休后至今,他发挥余热,76岁仍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群众难题。”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感慨道,老李长年勤勤勉勉,40年专注做一件事,一心为民,乐于帮助困难群众,深受远近村民的信任和爱戴。(□本报记者 陈灵 黄耿煌 通讯员 洪清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