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娃也需要老师,在哪教书都一样!”“这辈子我就做山里娃的启蒙老师。”为了这些心愿,杨伟林放弃多次调动的机会,一直坚守在长泰区坂里乡山村里的高层小学,这一“留守”便是40载。即便再过一年就要退休,他依然站好最后一班岗,他坚信,能让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只有教育。
“山里娃的上学梦,我来助圆”
高层村地处长泰与华安交界,是长泰最偏远的山村,是长泰唯一少数民族——畲族的集中居住点。那里大山环绕,山路蜿蜒,艰苦的条件“吓”退了许多年轻老师。当年从龙溪师范学校毕业的杨伟林,忘不 了山村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神。作为高层村的村民,他毅然返回家乡,走进高层小学,肩负起孩子们“走出去”的希望。
上世纪90年代,杨伟林到学校任教时,有300余名学生,科班出身的他在那三尺讲台发挥得游刃有余。随着城乡流动和经济形势的变化,高层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不断流失,从完全小学直至后来变成了一个教学点,如今校里仅开设一、二两个年级,2020年学生仅剩9人,今年才又迎来6名新生。老师们来来去去,杨伟林却为那为数不多的孩子们坚守着。
是什么让你一直留在高层小学教书?当提及这个问题时,杨伟林淡然反问一句:“我走了,这些山里娃怎么办?”
就这样,为了孩子们的“上学梦”,杨伟林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他用40年的青春岁月,诉说着对山区孩子的温情,对家乡的眷念,对教育工作的赤诚。
“我愿当爹又当妈,留守教娃”
10多年前,杨伟林一家人都搬迁到城里生活了,他却选择留下,成为“留守”老人,这期间,他逐渐承担起学生们的“爸爸”角色。
杨伟林了解到,来就学的孩子,多半是留守儿童,孩子们的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要照料家里的农活,生活学业很难得到保障。作为学校负责人的杨伟林,既当起“全科”老师,又当起“爹”,不仅要教会学生们知识,还要讲道理,教做人,课余时间还要整理教具,独自将学校的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杨伟林说,孩子健康成长是他最大的期望。
为了保证本村适龄儿童“该入学的一个不能少”,杨伟林的足迹踏遍村子的每一户家庭。他耐心真诚地做家长的工作,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有书读。
“孩子入学后,就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责任了。”新学期,高层小学迎来了6名一年级新生,杨伟林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细心批改每一本作业,同时开展家访工作,全面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并熟记于心。
当杨伟林了解到这批学生中有两名孩子家庭较困难时,便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惜拿自己的工资为孩子们购置学习用品。对于跟不上课程的孩子,他经常利用课后时间“开小灶”辅导,凭着一份爱心和责任,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杨伟林除了教授知识外,还担起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课后陪伴、心理辅导等工作,经常帮助孩子利用QQ、微信视频与父母沟通交流。孩子们都亲昵地称呼他为“校长爸爸”。
“别的学生有的,我的学生也要有”
现在的高层小学教学楼看起来比较“娇小”,建筑外观有些年头了,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配有篮球场、阅读角、器乐室等设施,应有尽有。杨伟林说:“别的学生有的,我的学生也要有。”
30年前,为了让孩子们拥有同等的机会,杨伟林用自行车载着两个学生,穿越大山,花了近一小时的时间,到坂里中心小学参加征文比赛,功夫不负有心人,其中一个孩子获奖了,这名学生长大后,成为知名大学里的教授。杨伟林说,哪有什么值不值得,都是他的本职工作,孩子健康成长,就是他最大的期望。
如今,虽然仅有8名学生,但杨伟林还是半分不敢懈怠,身兼数职,担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的教学,让孩子一门课也不落下。起初,全科教学对于科班出身的杨伟林也有点吃不消,他便自己下功夫,通过教辅设备,不断钻研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不停止学习并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具,让自己的学生全面发展。
还有一年时间就要退休的他,用那颗为山区孩子操了一辈子的“心”赢得了高层村村民的爱戴,但杨伟林觉得这没什么,只是孩子们的学习不能耽误。
(⊙林婷婷 刘楚琳林建山 王文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