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卯”足干劲拼经济 科创赋能产业跑出“加速度”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资料图)

浙江新闻客户端监制 徐健 策划 解亮 尤建明 记者 张银燕 共享联盟・龙湾 张崇权 孙龄期 制图 陈姝彤

编者按:当前,全省各地全力拼经济,记者蹲点采访温州各奋斗主体的新春开局实践,提炼“拼”字秘诀,记录“拼”字视角,探寻“拼”字劲道——

“拼”视角丨科研人员讲述

今年春节,安静的同学群又热闹了起来。很多老同学在微信上问我:啥时候回北京?我不假思索回答:已经带着孩子在温州落户,今年不回去了。

我祖籍河北,记得2014年刚从国外到温州时,这里的创新氛围不够浓郁。但是9年来,温州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逐年递增,让我有了用武之地,这也给了我深耕的信心。在同学们“为什么放弃国外和北京的工作机会”的疑惑声中,我坚定地说:温州值得。

温州作为民营经济发祥地,企业的发展动力,归根结底来源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能跳多高,跑多远,基础研究是关键。我所从事的,就是基础研究工作。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追求和温州企业家的双向奔赴,做一些前人没做过的基础研究,助力企业得到发展壮大的机会。我深知,温州的中小企业急需科研人员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科研人员的成熟技术也需要产业化落地试验,因此双方都有合作需求。

做基础研究,没那么容易。刚开始,个别企业家不理解,会问“我给了你这么多钱,科研成果在哪?”每当这时,我会先跟他们讲一个故事——2010年读博期间,为了完成课题,我吃住在实验室,历经一年、重复1000多次实验后,才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对的。最后实验论文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刊,是化学领域的顶级刊物。

做科研,坚持比天赋更重要。现在,我和企业家们早已达成一个共识:做好基础研究,才能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厚实根基,带来持久动力。

科技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学科就能推动整个领域去进步。我所供职的国科温州研究院是一个全新的高能级平台,这里有300多名和我一样热爱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为了更好助力温州企业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学习“跨界”。3年前,对生物学和医学一窍不通的我,进入全新研发领域——“智能抗菌材料”。目前,我们团队已经申请了十余个专利,并且跟温州三家企业合作,进行产品联合开发。我非常有信心,等我们共同研发的产品进入市场后,肯定能助力企业腾飞。

在疫情蔓延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冲击下,不少企业陷入困顿,但重视科技研发的企业,都能在逆风前行,持续保持着研发大投入、科技大激励的势头。这说明,投资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初,我们团队抓住经济复苏机遇,已经注册了科技公司,走向创业之路。下一步,我们会引导扶持更多企业共同创建联合研发中心,也期待政府和资本的助力,让科研成果有多层次多维度的转化机会,赋能产业跑出“加速度”。在温州这片创业创新之地,一起窥见未来。

“拼”思考丨记者观察

“我只有深深扎根温州,才会与温州共成长。”采访中,周云龙的这句话让我非常感动。这位有着光鲜履历的科学家,已在温州安家、落户,坚定地说自己就是温州人。

人才是城市创新的活力源泉。当前,温州正处在进步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全方位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引进和留住各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重中之重。如何把引进的人才留下来,让他们向周云龙一样真正落地生根,参与到当地建设和发展中去,是地方面临的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

引进“门”,扎下“根”,就要让人才有受尊重感、成就感、归属感。眼下,温州发布的“人才新政40条”3.0版,正以一项项实际行动,为人才提供成长土壤,搭建活跃舞台,满足实际需求,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发展好。

期待越来越多的“周云龙”们,共同托起城市发展的“诗与远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