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绍兴稽中遗址最新考古发现在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介绍,在稽中遗址首次发现了“山阴丞印”封泥和“会稽郡壁”铭文砖等实物,为确认东汉会稽郡治山阴县提供了线索。
“山阴丞印”封泥发现处位于考古发掘区一期、二期中间地带,属于汉代遗存区域。封泥也称“泥封”或“艺泥”,是一种古代用印的遗迹,它是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泥团。封泥产生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至汉魏时期,封泥的使用代表了当时的官方文档、信函的正式性和保密性。“山阴丞印”封泥的发现表明这里曾是汉代山阴县官署。
“从‘会稽郡壁’铭文砖可以看到,上面使用了楷体字,应该属于六朝时期,这种铭文有‘壁’的砖早期一般为皇宫所用。”李龙彬介绍,这两件重要实物的出土,基本可以确认这里曾是会稽郡山阴县的所在地。
此外,在3000平方米发掘区的东南角,还新发现了越国建筑基址,具体为成组分布木柱及柱础,均应为埋于地下的建筑基础。
目前,稽中遗址已发现古代水井21口,其中战国时期1口,系木壁结构且首次发现,经碳十四测年,井壁绝对年代为距今约2530年。此外还有汉六朝时期水井18口,近代水井2口,均为砖壁结构。出土各类各时期文物1000余件,其中不乏青铜洗、青铜壶、水晶环等高等级文物。
“这些考古新发现填补了绍兴古城考古诸多空白。”李龙彬说。
稽中遗址位于越城区塔山街道稽山中学北侧。考古发掘揭露了战国、汉六朝、唐宋文化层,确认该遗址地下分布有汉代和越国时期大型木构建筑基址,且汉代建筑叠压在越国建筑之上,遗址已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我们通过考古发掘补充了历史文献的不足,把两千多年前的越文化首都建筑清晰地摆在我们面前,稽中遗址可以说是吴越考古最重要的一次发现,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取得的成果非常大。”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说。
“稽中遗址的建筑基址保存较完整,从整体来看遗址的时代跨度比较清晰,考古发掘材料尤其是未间断的重要建筑的延续发展,充分证明了绍兴古城的历史沿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说。(记者 干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