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 有效解决办公人士难题

安徽日报

牛肉火锅、小龙虾、臭鳜鱼、佛跳墙……如今,在手机App上一键下单,一桌汇聚各地美食的预制菜便可送达。据统计,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会突破8300亿元。制作方便、营养美味的预制菜,正成为百姓餐桌上的新宠。

所谓预制菜,通常是指运用现代标准流水化作业,对菜品原料进行前期准备和制作,再进行卫生、科学封装的便捷菜品。消费者买回家后,只需通过加热或蒸炒等简单加工,就能食用,省去了洗、切、调味等步骤。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买服务,预制菜降低了烹饪的门槛,拓展了菜品的选择空间。在一些受疫情影响的地区,居家办公人士不得不在家开伙、亲自下厨,预制菜可以有效解决“不会做、不好吃”的难题,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预制菜生产一头连着餐桌,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对于更好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预制菜火了,但“成长的烦恼”不少。今年2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预制菜市场仍存在菜品质量参差不齐、口味有待提升、标识不详细、种类单一、物流配送及提货问题多等。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安全,占比近三成,包括食材新鲜程度、制作流程是否干净卫生等。管得到位,才能吃得放心、舒心。目前,对预制菜的监管,仍然存在标准缺乏等问题。面对处于快速增长期的预制菜,相关职能部门有必要尽快制定行业标准,明确行业准入条件,通过公开通报、风险评估等级、设备监管等办法加强监管。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烹饪协会牵头起草的《预制菜产品规范》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亮出规矩,划清底线,从原料生产采购到食材加工烹饪,从物流运输到市场售卖,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标准和惩处办法,大家才能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预制菜相关企业超6.8万家。市场越是火热,相关企业越是要冷静,在快速占领市场的同时,把质量安全放在第一位。要自觉落实主体责任,确保食材新鲜、安全,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提升预制菜的加工、保存、运输技术,在品牌打造、稳定品质上多下功夫,促进行业内部良性竞争,进而推动预制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