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学院主办大思政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河南日报

“大思政课‘大’在哪里?如何立足小课堂构建大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怎样更好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4月15日晚10时,许昌学院主办的一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的云端研讨会热度依然不减。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云端碰撞,对许昌学院“大思政课”建设把脉问诊,围绕会议主题“‘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与创新实践”展开深入研讨。

“大思政课”“大”在哪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这个理念,正是对我们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各种挑战的一个回应,要办好‘大思政课’就要厘清其内涵与外延。”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谈道。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教授对“大思政课”之“大”进行了辩证的阐述:“大思政课之‘大’,首先是其立意和着眼之大,要立足于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以宏大的视野、宽阔的领域、超大的平台,调动各种资源建设思政课,要抓住思政课教学中的大问题,而不是给学生以‘小确幸’。”

“深入了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必须重视经典的学习和掌握,这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分析本问题的理论依据”“我们要在充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让我们的大思政课体现大气象,收获大效果”,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田克勤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成熟的过程,以抗战时期的经典著作为分析视角,结合详实的历史史实,从历史的角度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上好“大思政课”的着力点在哪

“善用‘大思政课’不是要放弃小课堂、弱化小课堂,而是要立足小课堂,构建‘大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实现小课堂的最大化。”艾四林教授认为,实现小课堂的最大化要在“五个结合”上下功夫,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线下和线上相结合、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大中小学教学相结合。“我们不要因为守好了各自一段渠而忘记了我们守的是同一条渠,各守一段渠和贯通一道渠同样重要。”

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个关键点。围绕各类课程如何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专家各抒己见。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认为,课程思政具有广泛性、多样性、隐效性等特点,做好课程思政要把握三个原则,即深入挖掘与有机融入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统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呼应。他认为:“课程思政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思政课程的引导,课程思政深入到一定程度,需要思政课程的拓展,它们共同发挥了协同育人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冯留建教授认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体现了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时空有序化、教育布局立体化等特点,其实践重在搭建由“单课程”向“全课程”拓展的立体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有益补充,让网络成为多样思政教育内容呈现的新空间,最终构建起一个全主体参与、全要素介入、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贯穿、全系统联动、全体系支持的立体课程体系。

探索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课”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为高校思政课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我们将认真梳理、深入总结,把专家学者提出的新思路、新观点有机融合,运用到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中去,让思政课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延伸,从校园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一体推进,实现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许昌学院“大思政课”研究团队负责人、院长岳修峰教授说。

“近年来,许昌学院围绕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探索利用数智化手段,对‘大思政课’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赋能,实现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构建了‘一二三课堂深度融合、多种智能化手段综合应用、全要素资源汇聚协同’的新时代‘大思政课’新格局。”河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张水潮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本次研讨会不仅仅是对许昌学院“大思政课”建设把脉问诊,更是共同谋划新时代上好“大思政课”的创新路径,合力为河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