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在库车市北部山区阿格乡的一处荒坡上,乡里的干部赵为灿和同事们种上了一片杏树,畅想着几年后“杏花满山坡,杏香引客来”的盛景。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当地干部群众硬是把阿克苏河与台兰河之间沟壑纵横、植被稀疏的“卡坡”——柯柯牙改造成一道“绿色长城”。
柯柯牙变成绿波荡漾、果香四溢的茫茫林海之后,阿克苏人让荒山坡地添颜值增价值的步伐没有停歇,柯柯牙精神传承了下来。每年春秋植树季节,天山南麓的这片大地上总有一处处荒坡被染绿。树木装点出“绿水青山”,也造就了“金山银山”。
今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林果业提质增效工程,推动林果业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让新疆林果“金字招牌”更加响亮。
绿树成荫带来成就感
“2014年我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每到植树季节都要种几天树。在荒坡上种树很辛苦,手都磨出血泡了,但看到小树苗一年年长大,渐渐绿树成荫,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4月1日,阿克苏市红旗坡片区管委会林海社区居委会委员韩欣说。
在红旗坡的植树队伍中,不光有本地社区干部,还有外地来的投资商,姚惠顺便是其中一位。5年前,在上海做生意的姚惠顺品尝到阿克苏“冰糖心”苹果,了解到红旗坡从荒坡变成一个享誉世界的苹果品牌之后,不远万里来到红旗坡承包荒坡栽种果树。
山坡上没有道路,石头遍布,种活一棵树不易。姚惠顺最多时雇到40名工人,每年以几百亩的进度绿化荒坡。去年,先前种下的果树已经挂果,他算着能收300吨苹果,但一场冰雹让他的果园大幅减产。不过,这没有阻挡住他“荒坡变果园”的梦想,今春又种了500亩果树。看着满目的树苗,他感慨道:“我来阿克苏这几年,看到风沙天气越来越少了,雨水明显多了,能给生态环境作贡献,我很自豪。”
记者从阿克苏地区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近年来,随着阿克苏地区“四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的全面完成,全地区林果种植面积超过了450万亩,成为环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特色林果基地,是“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枣园”“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中国白杏之乡”,林果业人均收入达5200余元。
山洪渠变成风景带
托木尔峰脚下的温宿县吐木秀克镇兰干村,是一个半农半牧的边境村,村民艾热提·吐尼亚孜没想到,村里原先不起眼的荒山坡变成了“金土地”,山洪渠变成了风景带。他和乡亲们在山坡上种下核桃、葡萄等果树后,一亩地有2000多元收入,这还不算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收入。
山向远方延伸,水向远方奔流,形成数不尽的丘陵坡地。在有条件植树造林的地方,勤劳的人们先是种植防风林,然后再种经济林,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林果业成了新的产业。这种现象在阿克苏地区很多村庄都能看到,可以说,有山的地方必有树,有水的地方必有林。
“我们县林果种植面积125.6万亩,65%是种在荒山戈壁上。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农牧民种植了沙棘、榛子等,既减少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收入。现在,全县沙棘种植面积已达4.35万亩。”温宿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邓万红说。
漫山遍野的果树,让本是“鱼米之乡”的温宿特产更丰富。如今,温宿县核桃产量占全疆核桃总产量16.9%,苹果产量占全疆苹果总产量14%,林果业的体量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凸显后,林果业产业化企业纷至沓来,依托果园成立的农家乐雨后春笋般呈现,“山水温宿”的文旅品牌越叫越响。
发展田园综合体
在矿产资源丰富的拜城县,温巴什乡境内的南山及山前戈壁荒无人烟,原是产业洼地。这两年,随着集林业开发、良种繁育、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落户到此,这里渐渐成为产业高地。
华凌牛业拜城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魏柯说,拜城华凌田园综合体项目除了建设良种牛繁育场、肉牛育肥养殖场、饲料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及相关配套产业,还要建设林业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发展国家储备林、防护林以及林下经济,助力拜城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六山、三滩、一分地”,是乌什县的自然资源现状。怎样让荒滩增色、荒山生财?沙棘种植给出了科学答案。乌什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解富强介绍,沙棘抗干旱风沙、耐盐碱瘠薄,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作用。同时,沙棘果又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十四五”期间,全县预计沙棘种植面积30万亩,沙棘产业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春季,阿克苏地区新造林14.43万亩,补植补造9.06万亩。我们在做好绿化造林的同时,还要推进林果产业提质增效,构建现代林果产业体系,走发展差异化、产业融合化、生产绿色化、产品品牌化的绿色发展道路。”阿克苏地区林业和草原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卡合曼·克然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