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新匠人黄艺真:造物之美 由心抵心

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黄艺真(右一)在教顾客打造银饰

在市区新元城市花园,一间50来平方米的银饰DIY手作店蛰伏其间,并不显眼。在这里,“95后”店主黄艺真让顾客体验到了一块小小银料如何经过千锤百炼、细心打磨后,变成手指上、脖颈间熠熠闪光的首饰。

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今天,这间小店“叛逆”地返璞归真,为顾客腾出造物的宁静一隅,将双手的温度还给美物,也让器物融入了手作者的精神寄望。

一门深入源于执着的热爱

与其他店面不同,黄艺真的这家银饰DIY手作店常常特别“喧闹”。每一天,伴随着叮叮当当此起彼伏捶打银片的声响,黄艺真要亲身示范、随时指导前来体验的好几波客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八九对情侣。”而这家店又别有“静气”,从量指寸开始,在不足一厘米宽的银线上轻敲、刻字、打磨、抛光,经过十多道工序,历时近两个小时,前来体验的顾客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才能完成。

“作品线条是否流畅、图案是否精致都很讲求手上功夫。”即便是手作一枚简单的戒指也是工序繁杂,要真上手,并非想象中那般容易。要指导顾客,必须有过硬的本事。黄艺真深知,学习技艺,唯有贯彻全心才能有所成。在读南京工程学院期间,她就自费师从名家学习金属工艺课程,“金属工艺品制作讲究手法细致、注重细节,得严格要求自己,打牢基础。”这项技艺讲究锉、锯、焊的手法,黄艺真凭着一股较真劲儿,从最简单的使用锉刀开始,从最枯燥的打磨铜条起步,每日潜心练习积蓄力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黄艺真的工作节奏。每天她都是最早到工作室,也是最晚离开的人,经常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一天握着锉刀摩挲铜柱上万次,常常让她的手指破皮渗血,“手皮磨到连指纹都没了。”

造物之美,比作于细,在工艺品制作中,精焊最考验匠人的耐心和定力。“一件艺术品常常有几十个接口需要精焊连接,而艺术品在高温下常常柔弱易断,如何让每一个连接点恰到好处咬合,最考验匠人的手上技艺。”初学时,黄艺真常常眼睁睁看着制作了一天的工艺品在最后一刻塌陷失败,“那一刻真的崩溃想哭。”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从头再来,她坦言,“也会有气馁的时候,但即便再苦再难,练习的手不会停下来。”不少同来求学的同学因钻研技艺过于枯燥辛苦而放弃了这门行当,黄艺真成了坚守下来的手艺人之一。用她的话说,这是一种“近乎执着的热爱”。

一人创业让技艺走近大众

从拜师学艺到深入研究,学成归来后,黄艺真打算把掌握的金属工艺技艺作为职业谋生。2021年1月,她萌生了开银饰DIY手作店的想法,“让艺术以一种更亲和的方式接触大众,是我的初衷。”

很难想象,这家门店,从收银员、会计,到指导老师、老板,都只有黄艺真一个人。最开始,并没有太多讲究,黄艺真只是在老年大学附近租了一间几平方米的门店试营业,并把家里的一套银饰制作工具搬到店里,小生意就这样张罗起来。

女子撑起一家店铺,并非想象中那般简单。从门店装修设计、物料选用到会计出纳,黄艺真只能边学习边实践,“装修门店那会儿,每天都睡不了几个钟头。”她说,经历了创业艰辛,褪去了初入社会的青涩,能够更勇敢面对困难,也让她面对人生更有底气。

当时,在漳州还没有专门经营银饰DIY手作的店铺,一打入市场,没想到生意特别好。不少顾客在做完银饰品后,会发到朋友圈分享,吸引了更多人接踵而来。她也收获了一批喜欢手工的“粉丝”。每当遇到节日,黄艺真的电话便响个不停,小店常常爆满,面对接踵而来的客人,她只能抱歉地说:“不好意思,客位已满,您可以预约其他时间……”

来自长泰的叶先生和刘女士利用周末时间驱车1个多小时,按图索骥找到这家社区店。在店内,两人挨挨挤挤坐在一起,一面敲打银料,一面掩嘴窃窃私语,不时流出欢笑声。“今天正好是我们认识100天,特意过来为对方制作一枚银戒指做纪念。”叶先生说。刘先生也选择在情人节前夕亲手打制一对专属情侣戒。他弓着背,在案前用锉刀在宽不足一厘米的银条上一点点小心推进,“我把两个人名字的缩写,还有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的时间都刻在了戒指上,打算作为情人节礼物送给她。”刘先生羞涩地笑起来。在黄艺真看来,“手工艺品满足了当代人对美的需要,爱意的倾诉。顾客做的手工艺品都保留了最特别的印记,这也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

作为年轻一辈的匠人,黄艺真说,在银饰制作上还有更多可能性等着去探索和发现,这其中有对造型的探索,对自我的发现,更有对艺术的思考。在创作上,她不断推陈出新,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思潮、表达自己的感情。“创新技艺是匠人的本分。希望创造出更多元化的作品,吸引更多人接触银饰手作技艺,让这门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黄艺真说。

⊙记者陈慧慧文/图

责任编辑:杨朝华 陈铃清